2010年,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我局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按照“三气象”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服务地方和促进气象事业又快又好发展的目标,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务实创新,各项工作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将本年度工作总结和明年工作思路汇报如下:
一、2010年工作总结
气象服务是整个气象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是气象事业发展的立业之本,我局坚持气象工作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根本宗旨,以服务引领气象事业的发展改革创新,切实加强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
(一)紧贴需求,努力做好决策和公共气象服务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社会各界对气象服务的内容悄然发生了变化,对气象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全市气象部门坚持做到“一年四季不放松,每次过程不放过”,把气象服务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在春运、主汛期、节假日和政府重大活动等关键时期努力做好气象服务工作。全年共发布天气公报30期,气象信息292期,实施重大灾害性天气一级值班6次,通过电视、广播、电子显示屏、网站等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41次,通过手机、小灵通短信平台发布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76次,群发接收用户达1000多万人次。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及时发布,为人民群众提前做好防灾减灾工作争取了时间,减轻了气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一是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加强决策气象服务。全市气象职工强化服务意识,进一步提高决策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和敏锐性,真正想党政领导之所想,急党政领导之所急。除了系列常规服务外,我局在灾害性天气来临之前及时向市委、市政府领导进行汇报,调用最新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等资料,演示灾害性天气动向及预测预报意见,力争在第一时间让各级政府获得正确的、科学的、有决策价值的气象预测预报信息。同时,进一步加强与市应急办、水利、公安、环保、交通、农林、民政等部门沟通和协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互通信息共享资源,努力提升气象部门与地方政府部门的协作能力。
二是紧贴需求,认真做好公众气象服务。一是努力扩大气象服务的覆盖面,气象服务由过去单一的天气预报逐步向综合气象服务方面转变,服务产品既具科学化、又具通俗化、更具人性化。二是建立畅通的气象服务渠道,通过新闻发布会、电视、广播、电话、短信、网络等一切手段加强气象信息服务,不断扩大气象服务的受益群体,尤其是加大弱势群体的气象服务,让气象服务真正走进大众生活。
三是创新服务形式。率先在全省开通交通气象预报;发布不同下垫面路面温度预报预警;开展夏季室外体感温度预报;“气象小百灵”入驻气象预报中心实时播报等服务模式。服务形式的创新,各大报刊及网络评论亦纷纷给予了报道,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的一致好评。
(二)与时俱进,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经过二年多的建设,常州新一代多普勒雷达4月顺利通过测试验收并正式投入业务运行,探测资料上传并参与华东地区雷达网拼图,圆满完成了今年汛期、上海世博会、十七届省运会等关键时期雷达气象保障工作。常州市气象预警中心5月正式投入使用。气象预警中心综合新一代天气雷达信息处理和预警、气象预报服务、气象应急指挥、气象信息数据处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气象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随着气象预警中心的投入运行,将全面提升防御气象灾害的监测时效和预警能力。
一是加强气象综合监测体系建设。建成以气象卫星和多普勒天气雷达为核心,以各级观测站为骨干,以区域自动观测站为补充的综合气象观测网络,不断提高对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综合监测能力。全市已建自动气象观测站47个,基本覆盖了所有乡镇。气象综合监测体系建成,既可为精细化气象预报提供可靠的气象观测资料,又为农业生产及时提供了实时气象监测数据,也为政府指挥防灾减灾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提供了第一手气象信息。
二是提高气象灾害预测预报能力。全市气象部门建立和完善了气象灾害预测预报体系,加强了对灾害性天气气候的科学技术研究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努力提高了重大气象灾害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在主汛期,全市加强了对灾害性天气事件的会商分析,努力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报和趋势预测,重点加强台风、暴雨、大雾等灾害及其影响的中短期精细化预报和雷电、龙卷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
三是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市局和辖市局加快建立了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拓展了气象预报信息发布系统功能。进一步完善了气象手机短信预警发布系统,扩充了城乡电子显示屏发布系统和专业信息网站功能,并与社会公共媒体、有关部门和行业内部信息发布渠道相结合,及时发布各类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及简明的防灾避灾措施。
(三)情系三农,加大为农服务力度
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阶段,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设施农业、都市农业和旅游农业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全市气象部门以全面提高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服务为重点,多措并举,切实做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气象服务工作。一是结合本地区农业气象服务的需求,积极开展关键农事季节、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等方面的动态气象服务,以气象为农服务示范点和示范村为典范,认真开展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二是改变以往仅在重大、转折性天气来临前才进行重点服务的做法,在农时关键时刻,以天气公报、农业气象月报、为农服务短信、农气简报等形式开展专题服务。全年制作发布农业气象月报12期,农业气象信息专报12期,夏收夏种服务专报5期,秋收秋种服务专报5期,农田干旱监测36期,为政府部门指导农业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四)全力以赴做好省运会气象服务
江苏省第十七届运动会今年在常州市隆重举办并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江苏省运动会举办57年来首次花落常州,也是常州市首次承办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接待人数最多的大型综合体育赛事。省运会组委会认为,常州市气象局举全体之力,精心组织、扎实推进,认真制定各项气象保障方案和应对预案,建立和完善精细化预报、预警业务系统,建立快速、覆盖面广的气象信息发布体系,建立“精细、贴身、互动”的气象服务体系,制作不同层次需求的气象服务产品,高质量完成了本届省运会各项气象保障服务工作。省运会期间,天气复杂异常,常州市气象局作出了准确预报以及应急处置。针对开幕式降雨天气,提前6天作出准确预报,为开幕式圆满举行争取了宝贵的应对时间。并在当天积极实施人工消云减雨作业,使开幕式取得了完满成功,得到了各级领导以及各代表团、媒体舆论和广大市民的高度评价。我局被市委市政府授予集体三等功一次,个人三等功1名。组委会致函向省气象局表示感谢。
(五)努力提升气象应急服务能力
按照上级部门和地方政府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了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积极参与其他部门起草的各类应急预案,切实承担起气象应急保障在防御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处置、反恐维稳中应尽的责任。修订了应急工作制度和流程,人员、经费、装备落实到位。认真参与政府应急办、公安、消防等部门的突发应急事件的处置,提升了气象应急工作水平。
(六)依法行政,认真履行社会管理职能
全市气象部门认真履行好法律和政府赋予的气象行政管理职能,加强全市气象法制建设,完善气象行政执法体系,切实履行气象行业社会管理职能。
一是加大行政查处力度,整顿和规范气象预报发布秩序。随着媒体传播技术的发展,网络、短信、彩信等逐渐成为人们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之外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在各种利益驱使下,社会上各种媒体转抄、转发、错发天气预报信息的现象越来越多,出现了虚假、错误、过时等的天气预报信息,给社会各行各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针对目前的形势,我局认真梳理天气预报信息发布市场,依法查处了相关媒介,加强了与媒体、通信运营商等相关单位的沟通和合作,基本杜绝了虚假、错误天气信息的发生,保障了预报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维护了气象部门的良好形象。
二是严格规范施放气球活动。以强化安全生产、杜绝事故隐患为目标,按照《通用航空飞行管制条例》、《施放气球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文件,对全市施放气球单位的企业营业执照、法定代表人、《施放气球资质证》、从业人员的《施放气球资格证》、施放气球安全措施等进行了执法检查,对一些资质证、资格证到期未进行年检、安全措施不到位的单位提出了及时整改要求。同时与全市13家有施放气球资质的单位签订了安全生产责任状,开展“安全迎世博,全力保省运”主题安全活动,深化安全生产长效管理,促进企业全面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确保了空中飞行安全,防止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是全面开展防雷装置安全检测工作。针对近年来雷击事故不断上升的趋势,结合今年“安全生产年”工作要求和部署,加强与安监等部门的合作,对安全生产有重大影响的易燃易爆和易遭雷击的单位和部门开展重点检查,对中石化、中石油、通信基站、化工等企业的设施进行了重点普查。全年已对全市3600多家企事业单位进行了防雷安全检测。对检测中发现的不合格防雷装置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责成有关单位限期整改,使许多单位消除了雷灾隐患。
四是认真开展防雷装置的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工作。大力宣传气象法律、法规,着力推行气象依法行政责任制,进一步加强气象行政执法工作。“三合一”网络平台项目建设执行规定较好,在市纪委就市级机关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工作检查情况发出的通报中,气象部门喜获满分。同时,首次被评为2010年度行政许可案卷优秀单位。此外,在审批制度方面,为努力构建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开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服务运行体制,确保“两集中、两到位”,近期我局行政服务处工作人员将集中进驻市行政服务中心办公,窗口满意率达100%。今年我局办理防雷设计审核行政许可项目149个,防雷竣工验收行政许可项目146个。从源头上杜绝雷电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危害。
五是组织和参与全市各类宣传教育活动。认真开展各类科普宣传工作,利用世界气象日开展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组织参加全市科普宣传周、全国防灾减灾日和安全生产月等宣传活动,走进政风热线,热情接待多批来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参观的人士,努力增加民众防灾抗灾意识和避灾自救能力。
二、2011年工作思路
(一)围绕公共服务职能,不断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明年,我们将在各级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健全部门之间防灾减灾工作协调响应机制,初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功能齐全、覆盖城乡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继续完善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制度,规范预警发布的内容和形式,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加强与各部门应急预案的对接,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措施,提高公众气象防灾减灾意识。
(二)突出决策服务重点,充分发挥气象信息参谋作用。我们始终把决策服务放在气象服务工作的首位,不断充实服务产品的科技内涵,努力提高服务的敏锐性、针对性、主动性和时效性,充分发挥气象信息的参谋作用。拓展决策气象服务领域,在重大灾害性天气、极端气候事件发生时,提供全程无缝隙的决策气象服务,努力做到灾前、灾中、灾后的预警、评估,为政府科学组织防灾减灾和灾生恢复生产提供决策依据。
(三)坚持以人为本宗旨,大力提高公众气象服务能力。公众气象服务是气象部门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具体行动,我们将改进和丰富公众气象服务产品,做到贴近生活、贴近百姓,针对不同群体对气象信息的不同需求,不断丰富服务内容与产品种类。努力提高精细化预报服务水平,加强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警服务,不断改进服务产品,提高服务效益。另一方面要千方百计扩大气象信息覆盖面,按照“普遍服务”的原则,联合相关部门,拓展气象信息传播的媒体和途径,实现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及应急服务“进农材、进企业、进社区”。
(四)把握现代农业需求,积极开展新农村气象服务。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开展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害气象服务,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评估,继续做好关键农时季节的跟踪气象服务,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拓宽农村公众气象服务的覆盖面,针对现代农业对气象服务的新需求,积极开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等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为新农材建设提供详实的农业气象信息。
(五)强化社会效益意识,努力拓展专项气象服务。进一步拓展气象服务领域,从服务需求出发,重点在交通、能源、港口、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等领域开展专项气象服务。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交通气象预报服务系统,形成综合性的交通气象业务体系,减轻因恶劣天气给交通运输造成的损失。
(六)充分发挥气象现代化设施的功能,努力做好汛期气象服务工作。一年一度的汛期气象服务工作,是我局工作的重点,我们将把汛期气象服务摆在全年工作的首位,牢固树立“防大灾、抗多灾,以防为主、防重于抗”的指导思想,牢固树立服务宗旨、强化服务意识、坚决克服麻痹思想、侥幸心理和松劲情绪,时刻抓住“一年四季不放松,每次过程不放过”的原则,充分发挥气象现代化设施的功能,努力提高预测预报准确率,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气象部门应有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