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服务是气象事业的立业之本,是气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连接气象工作与经济社会的重要桥梁。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开拓创新,为全市新农村建设做好气象服务。现将工作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加强农村公共气象服务网络体系建设
相对城市而言,农村仍然是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的薄弱地区;相对其他行业而言,农、林、牧、渔业是受天气气候影响最脆弱的行业,农业很大程度上依然是靠天吃饭。因此,切实增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水平和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下大力气解决农村在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上存在的意识不强、基础不牢、信息不畅、效率不高等薄弱环节,为广大农民的福祉安康提供气象服务保障和科技支撑,是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关键。近年来,我局从完善监测网络和拓宽预报预警信息覆盖网络两个方面着力加强农村公共气象服务网络体系建设。
1、提升气象监测网络体系建设。近几年我市气象灾害监测能力和水平得到了不断增强,基本建成了以气象卫星、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和自动气象观测系统为主的综合气象观测网络,气象灾害的监测时效和精度得到了显著提高,大大提升了气象灾害的监测和预警能力。
2、加强预报预警信息覆盖网络建设。农村公众气象服务的重点是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气象服务的覆盖面。目前我局已建成了由电视、广播、96121电话、手机短信、网站等多种媒体和渠道构成的综合性天气预报信息、预警信息发布网络。在不断拓展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发布功能的同时,今年我们还加强了在全市农村重点乡村布置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的推广建设工作,逐步使气象信息和灾害预警信息及时传播到镇村,提高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有效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
二、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近年来,我局加大基础业务和科研投入,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与农林、环保、科技等部门的沟通,业务人员深入田间一线,与种植户、养殖户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以客户的需求为标准,有针对性地开展业务和科研工作。
一是及时发布气象为农服务材料。今年共发布了农业相关的周报40期,旬报30期,月报10期,天气公报3期,夏收和秋收专刊2期, 农业气象月报10期、农业气象简报13期、农业气象专报3期、农田干旱检测11期。涵盖了天气气候信息、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病虫害预警、产量预报等各方面内容,为政府指导农业生产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是开展特色农业课题研究。根据特色农业发展的需求,展开了一批课题研究工作,尝试对特色农业种植养殖及早提供有针对性的气象服务。例如地温对溧阳白芹生长的影响、苏南地区特色作物气象服务技术研究(潘家杨梅)等,探索在当地气候天气背景下,帮助农业经营户寻找适合的特色作物,在不同季节摸索适合的种植养殖技术,指导帮助农业经营户规避天气灾害和气候变化带来的损失。
三、加强农业气候资源开发评估系统建设
按照“资源气象”理念要求,重视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积极推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加强水体、耕地、山林、湿地等生态系统的监测服务,为建设生态农村、和谐农村提供气象服务保障和科技支撑。
一是有效实施人工影响天气。近年来,我局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得到很大发展,通过科学手段,在局部范围改变天气状况,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对空中水资源进行合理调配。如在金坛、溧阳丘陵地区实施人工增雨抗旱作业;在溧阳天目湖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改善天目湖水质;为控制太湖蓝藻爆发,在省政府和省气象局统一调度指挥下,抓住有利天气形势,在太湖周边联合实施人工增雨,有效改善了太湖水质,缓解了太湖蓝藻污染等。这些有益的尝试,都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今后进一步开展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工作获取了实际数据和工作经验,为将来人工影响天气的业务化运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尝试开展气候评价工作。以气候变迁和天气背景为依据,建立对现代农业、设施农业、特色农业的布局、规划、经营的气象评价工作,涉及市场需求、供求关系、长期气候预测(年景预测)对产量的预测,种植成本优势等多方面因素,给经营户提供全面、科学的决策参考依据。
三是加强农业生态资源开发。逐步开展针对不同环境的生态气候监测和科研工作,重点加强对生态农业区、大型养殖水体、山林茶园等区域的气候生态环境监测,分析监测数据,提供预测意见,为充分利用生态资源,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四、加强气象部门社会管理职能体系建设
一是规范信息发布市场。理顺气象信息发布渠道,维护气象信息的准确性和严肃性。按照《气象法》相关规定,气象信息的发布采用属地化管理,由当地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发布。由于利益驱动等因素,部分媒体和单位存在随意播发错误、过时、失效天气信息的行为,造成了不良的后果,对用户产生了误导,导致了气象信息的混乱。为此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气象信息市场的规范和清理,力争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准确及时的气象服务信息。
二是规范防雷减灾管理。近年来,雷电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越来越严重。我们在做好城区防雷减灾工作的同时,一方面加强对农村防雷减灾知识的宣传,增强人民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另一方面加强对新农村建设中新、改建房屋的防雷指导工作,努力减少雷电灾害造成的损失,
五、进一步加强气象为新农村建设的服务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提升气象为新农村建设的服务能力,扎实做好为新农村建设的气象服务工作。
1、继续完善气象信息发布网络,扩大气象灾害预警发布范围。一是通过市应急办、新闻媒体、手机网络等多种方式,采用记者约稿、接受采访、连线直播、新闻发布会等多种形式,及时将突发性气象灾害发送到农村,使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时到达广大农民手中。二是加快农村气象灾害预警系统的建设,争取两年内在全市乡村安装电子气象显示屏,及时发布天气预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最大限度地减轻气象灾害给农民造成的损失。三是针对不同农村用户群的需求,根据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的新要求,不断开发针对性强、适用性好、需求量大的气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新产品。
2、不断拓展业务领域,提高对新型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服务水平。首先是加大科研投入,争取市科技局等部门的支持,与农林部门开展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合作,针对新型农业需求,开展科研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其次是加强对农业生态的监测,开展有针对性的气候监测项目,努力在今后两年内,建成更多的农业生态气候观测站,分析生态气候变迁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建立更完善的农业气候评价体系,为政府部门制定新型农业发展战略提供参考依据。第三,提高农业病虫害预测预警以及山林火险等级预警等能力水平,研究特种作物病虫害高发时期的气候特征,从而提前预警,帮助指导经营户采取适当措施,避免损失。
3、继续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研究,研究人工影响天气的科学原理和实施手段,利用人工消雹、人工增雨等方式抗击冰雹、干旱等农业气候灾害,合理调配空中水资源,维护生态安全。
4、进一步加强农村防雷减灾工作,充分行使管理职能,努力做好农村的防雷减灾服务工作,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