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名城云集,常州向何处去,常州如何立于潮头,跟上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步伐,这是十分棘手的问题。善弈者谋其势,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发动机。常州抓住一个“智”字,用智慧作为粘合剂,推动产城融合,的确为发展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在中国,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长期存在,其原因多种多样,其表现主要为城乡差距、区域差别、产业结构失调等方面。常州在国内首次尝试产城融合发展的模式,谋求产业转型重构、城市价值再造、经济结构转型、创新人才聚合,从而实现城乡、区域、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走出一条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宜居宜业、融合发展的协调发展之路,并把人的发展作为核心,以产业作为基础驱动城市更新、完善城市功能,实现产业、城市和人三者之间良性互动。
目前,常州已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智能制造体系,电力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太阳能光伏、农机装备和机器人、石墨烯等产业成为区域标志和新增长极,也成为苏南产业高地上的一道独特“常州风景”。前期大热的国产动漫《大圣归来》、近期热映的影片《捉妖记》《熊出没之零岭熊风》《潜艇总动员5》等都有常州“文化智造”的鲜明印记。习近平总书记访美期间,美国纽约时代广场播出的国家宣传片《乐享中国》中,出现了常州智造轨道交通的身影,作为“国家元素”亮相海外,也成为常州创新智造的成功范例。
在城市建设和社会管理中,常州也处处植入智慧因子。早在2009年,常州开出全省第一条BRT专线,与发达的城乡公交网线互为补充,缓解了人口向市区过度集中,极大消弭了城乡公共服务差异。智慧教育、智慧养老、智慧医疗、智慧商业……常州通过基础数据库和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推行市政、公用、民生领域的信息互联互通,将智慧城市建设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管理的每一个领域。
产城融合发展的质量和高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城镇在区块功能优化、生活配套改善、社会治理创新和品质文化塑造等软实力方面的综合表现。要从产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实际需求出发,前瞻布局城市功能配套设施优化,提高生活配套设施的便利化、品质化和人性化,营造产业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城市氛围。诗意栖居,是现代都市人追求的生活目标。常州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便是这种追求的现实注脚,这一国内首座绿色建筑博览园仿佛是世界绿色建筑的“大观园”。追求城市之绿,不但基于绿色技术和产品研发的产业底色,更关乎决策者的管理智慧。常州人理解的“绿”,早已突破了城市绿化的初级层面,他们更加追求城市立体开发的绿色布局,慢行友好的绿色交通体系,多元应用的绿色能源,循环使用的绿色资源与节能改造的绿色建筑。他们不但视绿色为城市的主色调,更期待把绿色作为一张跻身世界名城的“常州名片”。
这些年,常州的城市名片已有很多,主题公园无中生有的“常州模式”,道德讲堂以文化人的“常州模式”,医患和谐调处中心的“常州模式”,社会救助一门受理的“常州模式”,医保卡拓展健身消费功能的“常州模式”……智慧的常州人,以敢为天下先的创新胸襟,创造出一个个可复制、易推广的城市发展和社会管理经验,今天,产城融合,必将成为常州发展史上的又一新名片,也必将为中国未来的城市发展提供智慧启迪与实践样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