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经信企信[2016]122号
各省辖市经信委,昆山市、泰兴市、沭阳县经信委(局),委各有关处室:
为贯彻落实《江苏省企业互联网化提升计划》(苏政发[2016]10号),引导企业深化互联网融合创新,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向研发设计、生产管控、供应链管理、市场服务等环节渗透融合,提升企业互联网化水平,研究制定了《2016年江苏省企业互联网化提升工作要点》。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情况,健全工作机制,明确职责任务,加强跟踪考核,全力推进实施。
附件: 2016年江苏省企业互联网化提升工作要点
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6年3月11日
附件:
2016年江苏省企业互联网化提升工作要点
为贯彻落实《江苏省企业互联网化提升计划》,引导企业深化互联网融合创新,加快企业互联网化进程,提升工业经济核心竞争力,特制定2016年工作要点。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新要求,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落实省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省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围绕制造强省和智慧江苏建设目标,深刻把握“互联网+”大融合、大变革趋势,充分发挥互联网在企业生产组织、资源配置、产品形态和商业模式的优化集成作用,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向研发设计、生产管控、供应链管理、市场服务等环节渗透融合,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支撑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二、发展目标
——互联网应用加快推进。规模以上企业的互联网应用覆盖率、关键管控软件应用普及率均达到50%,重点管控系统集成覆盖率达到25%;大中型企业的互联网应用覆盖率、关键管控软件应用普及率均达到65%,重点管控系统集成覆盖率达到35%。
——研发设计互联网化建设。培育研发设计示范企业,新增15家以互联网协同设计为特色的省级工业设计中心。
——关键管控系统普及推广。组织新一轮200家企业开展省级两化融合贯标试点,新增千家大中型企业关键管控系统普及应用、500家大中型企业生产管控系统集成互联。
——规上企业电商普及应用。集中建设30家重点行业B2B平台,培育20家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着力打造百家细分行业特色平台。
——“企企通”工程示范推广。完成全省国家级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G级宽带接入,完成500家工业企业和生产性服务企业高速宽带接入。
——企业互联网化解决方案。创建30个重点互联网化服务平台、10项“互联网+大数据”应用示范,形成20个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组织30家重点平台服务企业电商应用。
三、重点工作
(一)实施“互联网+研发设计推进计划”
1、支持面向区域和行业的协同研发平台建设。围绕5家省区共建工业设计园,推进省工业设计“5+2”融合发展平台建设,引进国际优质工业设计资源,提升工业设计国际化、高端化水平,打造综合性、开放型现代化工业设计服务中心,发展众创设计、众包设计、用户参与设计等研发设计模式。举办第三届江苏工业设计周,组织国际大师走进江苏制造业活动,开展工业设计项目对接交流活动。(经济运行局,科技与质量处,原材料处,装备处,消费品处,电子信息产业处,企业信息化处,标注黑体的为牵头处室,下同)
2、推进大中型企业研发设计互联网化。鼓励制造企业建立工业设计中心,提升企业协同式设计创新能力。加强对国家和省工业设计中心的管理服务,开展省级工业设计中心认定,培育一批设计与生产联动、产学研异地协同研发的示范企业,促进行业重点企业完善产品研发设计网络化。发挥国家级和省级企业研发机构作用,建立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生物医药和轻工等行业开放创新交互平台、在线设计,提升重点行业互联网协同研发设计水平。(经济运行局,科技与质量处,企业信息化处,原材料处,装备处,消费品处,电子信息产业处,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处)
(二)推进生产管控集成化
1、建立全省企业互联网化提升水平综合评估信息系统。与相关技术和咨询服务机构开展联合调研,制定我省企业互联网化发展指标体系,建设全省企业互联网化提升水平跟踪考评信息系统,定期发布监测评估报告。(企业信息化处)
2、重点管控软件普及推广。实施“重点管控软件普及推广计划”,制订软件系统应用推广目录,引导企业制定互联网化三年提升计划,年内重点支持千家大中型企业在资源计划、制造执行系统、供应链管理、产品数据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关键管控系统普及推广应用。推进中小企业应用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共享软件资源。(企业信息化处,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处,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处)
3、生产管控集成互联。实施“企业生产管控集成互联计划”,加快生产设备、装备的互联互通,推动工业网络、智能机器等集成应用,促进企业“人机物务”的互联互通,年内重点支持500家大中型企业生产管控系统集成互联。组织省内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和行业骨干企业对接,推动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工业大数据、工控安全系统等集成应用。(企业信息化处,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处,信息安全处,产业投资处,原材料处,装备处,消费品处,电子信息产业处)
4、推进数字企业建设。开展数字企业示范建设,组建数字企业创建咨询专家库,组织专家开展数字企业创建咨询诊断活动,认定一批数字企业。(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处)
(三)全面开展两化融合贯标
1、开展两化融合贯标示范。大力实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百千万工程,制定省两化融合贯标示范企业标准,评定贯标示范企业,培育省两化融合贯标示范企业50家,分行业树立标杆。(企业信息化处,原材料处,装备处,消费品处,电子信息产业处)
2、培育贯标试点企业。培育10家两化融合咨询服务机构,分行业组织贯标咨询服务机构对贯标试点企业开展现场咨询活动,引导更多的企业参与省两化融合贯标试点,新增试点企业200家。(企业信息化处,原材料处,装备处,消费品处,电子信息产业处)
3、开展对标评估活动。组织规上企业通过服务平台进行两化融合自评估自诊断,引导企业逐步纳入两化融合贯标建设体系。启动两化深度融合行业标准制定工作,推动企业加快两化深度融合。(企业信息化处,原材料处,装备处,消费品处,电子信息产业处)
(四)推进购销经营平台化
1、深化规上企业电商普及应用。实施“企业电商拓市提升计划”,开展重点电商平台企业调查,了解企业需求,支持大中型企业自建电商平台或应用第三方平台,基于互联网开展线上购销、客户管理和创新服务等环节电商应用,在冶金、纺织、装备、化工、新材料等重点行业开展电商应用示范建设,引导全省规上企业融入重点电商平台生态体系。(信息化推进处,原材料处,装备处,消费品处,电子信息产业处)
2、培育行业特色平台。加大B2B平台支持力度,在装备制造、冶金、化工、电子信息、新医药、新材料、纺织、轻工等领域,重点打造30家行业B2B平台,培育20家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培育百家行业特色平台。(信息化推进处,原材料处,装备处,消费品处,电子信息产业处)
3、开展电商拓市环省行活动。推动50家平台企业服务全省大中型企业电商应用,将工作范围向市区、园区延伸,对象向规上企业延伸。鼓励各市、县组织平台与企业对接活动,引导行业B2B平台继续免费为全省大中型企业提供互联网购销、供应链优化和特色定制服务,促进制造业企业加快互联网化转型。(信息化推进处)
4、促进物流服务信息化。大力发展以撮合货源和运力配对为主的物流网络平台,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交通与物流处,信息化推进处)
(五)大力实施“企企通”工程建设
1、开展“企企通”试点园区和企业认定工作。启动企业互联网化“企企通”工程试点建设和示范推广,完成全省1000家“企企通”试点园区和企业认定工作。对千家试点进行产行业梳理,形成“企企通”建设工作标准和解决方案试验样本。(信息资源与基础设施处)
2、评选并推广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评选100项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优秀案例、20项“企企通”年度示范项目。建设江苏省“企企通”产品和优秀案例展示中心。组织召开百家IT企业综合信息服务解决方案现场对接会和“企企通”建设工作推进会,推广行业解决方案的优秀案例。(信息资源与基础设施处)
3、推广高带宽专线服务。完成全省国家级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G级宽带接入、500家工业企业和生产性服务企业高速宽带接入,为企业互联网化发展提供支撑。(信息资源与基础设施处)
(六)推进制造服务网络化
1、实施“企业云平台建设计划”。集聚资源支持建设面向重点行业重点地区的云服务平台,完善工业云、企业云、中小企业“e企云”功能,提供面向企业的研发设计、优化控制、设备管理、质量监控与挖掘分析等软件应用服务。在汽车、工程机械、医药等行业开展企业云平台示范建设,鼓励重点企业优质信息资源上平台,引导企业开发以云计算、大数据为核心的行业、产业数据服务。(企业信息化处,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处,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处)
2、实施“产品网络化服务创新计划”。推进物联网、人工智能、多媒体技术融入新产品开发,通过在装备和产品中嵌入传感器、数控装置及软件系统,增强产品的信息获取、处理和自适应能力,提高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实施“互联网+小微企业”5年行动方案,推介一批信息化服务商和“四众”平台,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中小企业的应用。(科技与质量处,装备处,电子信息产业处,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处,企业信息化处,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处)
3、制定实施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培育计划。推广总集成总承包、个性化定制、在线支持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融资租赁服务等六大模式,推动企业互联网化服务模式创新。做好服务型制造重点项目和示范企业的培育工作,编写服务型制造典型案例,加强行业分类指导,鼓励企业针对行业特点创新服务。(经济运行局)
4、实施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工程。培育省融合创新示范工程企业35家,试点工程企业100家,鼓励企业基于互联网开展远程维护、质量控制、故障预警、过程优化等在线增值服务。组织召开互联网与工业融合优秀企业现场交流观摩会,总结推广融合创新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引导企业运用移动O2O、云计算、大数据等打造用户聚合平台、多元社交平台,开展基于个性化产品的服务模式创新,支持企业内部及企业之间生产要素资源共享协同的生产组织创新、服务模式创新和业态模式创新。(企业信息化处)
(七)增强技术支撑服务能力
1、实施企业互联网应用解决方案提升计划。组织龙头骨干企业开展共性技术联合攻关,推出一批企业互联网化整体解决方案。开展智能制造示范试点,形成20个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制定《江苏省大数据发展行动计划》,突破大数据关键技术,建设工业大数据服务中心,加快重点行业工业大数据的推广应用,创建10项“互联网+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应用示范。组织30家电商服务企业制定解决方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应用模式。(科技与质量处,装备处,产业投资处,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处,信息化推进处,电子信息产业处,企业信息化处)
2、建立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立产品服务供需对接平台,实现工业企业和生产服务性企业在线发布需求、供需双方交流互动、试点企业管理服务、用户评价反馈等应用功能,完善相关数据库,为各行业企业提供高性价比的信息服务整体解决方案和应用产品。在产业园区、商务楼宇、专业市场等小微企业集中的区域,授牌建设一批小微企业信息化应用服务站,为小微企业提供信息化产品展示、体验、咨询、解决方案、培训沙龙等服务,年内授牌20家信息化服务站。建立小微企业实训基地,“手把手”指导企业开展互联网提升。(企业信息化处,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处)
3、做精做优做强互联网和信息产业。分行业开展“互联网+”调研,组织省内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和优势传统企业对接,筛选一批“互联网+”的典型应用案例,从标准建设着手抓好“互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推动一批软件和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信息化和生产性服务领域相关的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引导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等关键技术标准的研制、评估、试点及推广。组织专家深入研究,配合完成《江苏省重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中软件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信息化和生产性服务领域相关的内容编制及有关协调、跟踪服务,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发展。(科技与质量处,电子信息产业处,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处,企业信息化处)
4、加强工控系统信息安全监管。开展两化融合网络信息安全试点示范,举办两化融合信息安全培训,培育专业技术服务力量,提升企业信息安全意识。推动《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管理监督检查工作规范》(DB32T2765-2015)高标准落地应用。加强企业互联网化关键领域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建设完善网络安全监测评估、监督管理体系。(信息安全处)
(八)营造企业互联网化提升的良好环境
1、加大政策扶持。优化专项资金使用结构,集中支持千家大中型企业在研发设计协同化、生产管控集成化、购销经营平台化、制造服务网络化等方面实施互联网化提升的重点项目,鼓励企业加大信息化投入力度,提高两化融合的成效。引导省工业和信息产业投资基金积极投向企业互联网化提升项目。实施小微企业信息化服务券,支持和引导小微企业开展信息技术应用。用好用足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试点等方面的支持政策,以及支持互联网经济、电子信息产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等方面的财税优惠政策。(综合处,科技与质量处,经济运行局,电子信息产业处,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处,信息安全处,信息化推进处,企业信息化处,信息资源与基础设施处,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处)
2、培养领军人才。举办第三届省企业优秀首席信息官评选活动,认定一批企业首席信息官和信息主管。分级分类开展首席信息官业务培训和高层次领军型人才培养,全年举办100场次、参加人数超过2000人的活动。充分发挥委属三所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信息产业联系的优势,加强在信息产业领域紧缺高层次人才培训。分行业分地区开展CIO俱乐部式交流活动,让CIO分享两化融合的成功经验和案例。开展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创新大讲堂全省行活动,全面提升企业首席信息官和互联网人才的能力和水平。评选优秀CIO企业35家,在全省一半以上的大中型企业推动开展首席信息官制度建设。加强中小企业信息化、互联网化人才培训,支持和鼓励各类创新创业机构开展互联网创业培训,在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建立人才培训基地。(企业信息化处,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处,教育培训处,中小企业改革发展处,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处)
3、培育服务机构。提升省企业信息化协会、互联网创新联盟、互联网众创联盟等行业机构的服务功能,建设省级互联网融合创新服务平台,创建一批省级互联网产业园、众创园,设立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联盟,培育一批为企业互联网化提升提供软件服务和系统解决方案的咨询服务机构。推动建立省“企企通”工程研究中心,开展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工程技术研究,为“企企通”工程提供技术支撑。(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处,企业信息化处,信息资源与基础设施处,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