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新闻中心 政府信息公开 专题专栏 民意互动 政务服务
今天是 :
您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历史专题 >> 周边动态 >> 内容
贯彻落实市委十二届十次全会精神
发布日期:2020-09-27  来源:工信局  浏览次数:  字号:〖

武进区五个“坚定不移”争当美丽常州建设率先示范。(一)坚定不移抓项目彰显产业之美。推动主导产业提质、新兴产业壮大和“三新”经济谋篇布局,打造“产业航母”,全力确保投资完成率、省市重点项目开工率等薄弱指标在下半年显著提升。(二)坚定不移抓创新彰显智造之美。着力打造一批制造全流程、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全力推进中以常州创新园等国际科创园区建设。(三)坚定不移抓生态彰显城乡之美。统筹推进中心城区和环西太湖地区建设发展,全力创成省级生态保护引领区,创新开展“万企联万村、共走振兴路”活动,探索产业融合、城乡融合有效路径。(四)坚定不移抓民生彰显人文之美。加强就业创业扶持,确保年内采集、开发就业岗位6.5万个,加快推进20项重点民生实事项目,精心打造社会治理六大体系。(五)坚定不移抓环境彰显宜业之美。打响“两个健康”最优品牌,加快推进“一网通办”智慧政务服务,年内确保实现50个服务事项网上办、移动办,20个服务事项自助办,试点推行24小时自助政务服务。

新北区布局“五大特色片区” 谱写美丽新北新篇章。(一)打造高端制造片区,展现“产业先进”之美。依托华为云发展一批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助推制造业和互联网深度融合,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业千亿级、生命健康五百亿级两大产业集群,建设全市智造高地。(二)打造沿江生态片区,展现“江南绿岸”之美。加快腾退复绿,破解“化工围江”,推动沿江低端落后产能加快出清,全面建成3000亩连片绿地景观;加快绿色转型,建设全国一流的高端绿色化工产业基地和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军民融合产业培育科创港。(三)打造现代农业片区,展现“鱼米之乡”之美。以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为契机,打造集农游体验、医养休闲为一体的高颜值美丽乡村。(四)打造大运河文化片区,展现“千年文脉”之美。深化大运河沿线遗产保护,构建大运河文化休闲观光带,形成运河文化生动展示区。(五)打造创意乐活片区,展现“品质生活”之美。充分利用市“三馆一中心”、创意产业园区、环球恐龙城等资源,培育繁荣夜游、夜购等业态,建设高品质生活中心区域。

市发改委多向发力全面推进美丽常州建设。(一)谋划全域大美“新格局”。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全面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积极向上争取国家和省的有效支持。加速推进“中轴枢纽”崛起,倾力打造高铁新城,系统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二)实现业态精美“新突破”。紧扣“253”目标,打造国家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加速推进老城厢复兴,补齐“夜经济”短板,加快推进制造业服务化试点工作。加大力度招引一批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优质项目,加快推进“龙城金谷”建设。(三)打造绿色唯美“新标杆”。狠抓长江大保护,年底前完成1250亩腾退复绿任务。实施绿色技术研发重大项目和示范工程,深入开展绿色发展示范试点。实施绿色创新企业培育行动,争创国家级绿色园区和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四)谱写生活和美“新篇章”。落实落细“六稳”“六保”任务,抓好“米袋子”“菜篮子”,做好价格调控。抓紧抓实“八个更”工作,按照“1+3”的整体思路推进解决46个突出问题。

市财政局三措并举助力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一)积极有为,聚焦重点领域推动经济稳健运行。继续加大减税降费、降本减负、市场激活力度,细化出台系列政策,提升扶持深度、提高兑付力度,稳住经济基本盘。(二)补齐短板,聚焦民生保障擦亮幸福底色。聚焦“八个更”工作要求,持续优化民生服务,坚持政府过“紧日子”,出台十项举措,严控“三公”等经费支出安排。(三)改革突破,聚焦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预算体制+专项资金+绩效管理”三大改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强“两直”资金监管,通过组建专班、建立台账、实施电子监控等措施,确保资金精准直达、惠企利民。推动开源节流、控化债务等重点工作,打造“常州财政+”品牌。

市工信局加快集聚新动能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一)保工业平稳增长。贯彻落实《工业智造明星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推动亿元以上技改项目、省、市重点工业项目和工业经济新增长点建设。(二)壮大产业集群。完善十大制造业集群建设方案,优化“三位一体”扶持方向,对重点产业集群建设给予扶持,建立集群重点企业库,培育集群龙头骨干。出台《常州市关于加快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意见》,制定扶持政策,实行挂图作战。(三)推动智能制造。开展智能制造免费诊断活动,建立重点行业智能改造案例库,提升智能制造服务供给能力。加快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建设,紧扣关键核心补齐产业短板,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发展。(四)抢抓新基建机遇。加快推动5G、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全年建成约5000个基站。重点跟踪16个5G领域合作项目和20个新基建产业类投资项目,促进5G融合应用。加快创建跨行业跨领域综合性工业互联网平台,精心办好世界工业与能源互联网暨国际工业装备博览会,提升“智造常州”品牌影响力。

市生态环境局打造最美自然生态护航美丽常州建设。(一)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行动,突出长江保护修复、太湖综合治理,高水平实现“两个确保”。全面完成“土十条”目标任务,确保土壤生态环境安全。持续开展生态绿城建设,确保完成民生实事项目。(二)加快突出环境问题整改。督促推进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交办问题、长江经济带突出环境问题和省级环保督察交办问题整改。用好污染防治综合监管平台,全力推进落实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工作方案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三)严守生态环境安全底线。扎实推进隐患排查和集中整治,加强重点突发环境事件风险企业和化工园区精细化环境安全管理,健全突发环境事件防范及应急处置机制。(四)严格生态环境监管执法。切实加强对企业合法产权的保护,深化综合执法改革,充实一线执法力量,加快基层所规范化建设。(五)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加快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监控网络,积极推进“绿岛”建设试点,切实帮助中小企业降低治污成本。   

溧阳市聚焦绿色发展建设长三角生态创新示范城市。(一)坚持生态为基。加快编制覆盖城乡的公园城市规划,构建“疏密有度、显山露水、全域即景”的城乡界面。加快完成新一轮村庄规划布局调整,将保留的600个规划发展村打造成独具特色的“乡村作品”。(二)坚持产业为核。突出产城融合方向,做强“四大经济”,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力争到“十四五”期末,全市“四大经济”比重突破60%,税收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占比达45%以上。建强产业集群,突出先进制造主体地位,在推动动力电池产业实现千亿基础上,再造1个千亿级、1-2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三)坚持开放为魂。全力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加速动力电池、建安等特色产业发展,深化苏皖合作示范区建设,积极对接沪苏湖铁路建设,启动溧阳连接南沿江高铁快速通道、溧阳高铁站增容扩轨和芜申运河溧阳港建设,全面融入上海“1小时经济圈”。

金坛区奋力作为决战下半年确保“十三五”圆满收官。(一)加快项目引进。开展项目招引“百日攻坚行动”,精心举办全球招商网络大会及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移动通信、生物技术和新医药、光伏新能源产业发展等“四大峰会”,确保中国(常州)德国中心在常州“9.28”科技经贸洽谈会期间正式投入运营。(二)全力服务企业。进一步落实“四到”服务,打造“店小二”升级版。制定实施产业发展“十百千”计划,推动优势企业快速成长为行业头部企业、领先企业,打造“金坛智造”品牌。(三)建设美丽金坛。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省级试点,加快开发建设滨湖新城,有序改造更新金沙老城,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黄金软米生态大农场等重点工程建设,打造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四)推进重点改革。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为统领,科学制定实施方案,深化区管国有企业、建设用地管理以及镇、街道、园区机构和财政结算体制等关键领域改革。(五)补齐民生短板。全力推进金坛高铁枢纽建设,加快推进河海大学常州新校区、第三人民医院等机构建设,提升城市宜居品质。

钟楼区打造最具活力主城区助推美丽常州建设。(一)精心编制规划。凝聚“老城复兴、西进提速,东西融合、产城一体”发展共识,谋划编制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列出生态体系、交通体系、西进融合、文教卫体等专项规划清单。排出五年土地收储出让清单,推进“拆迁清障清零百日攻坚战”。(二)推动老城复兴。打造江南商场光影秀,挖掘南市河、三堡街等文旅资源,以振兴南大街商圈为重点,打造“钟楼夜未央”特色品牌。借鉴苏州平江路,在城区街道打造样板道路,统筹推进大板房专项整治。(三)坚持深化改革。推进镇、街道“1+4”改革,出台国有企业改革整体方案,加快国有平台公司整合,实现辖区内“AA+”国有公司“零突破”。推行企业审批服务“代办制”,建立重点企业服务微信群,第一时间解决企业急难问题。(四)做精城市管理。以殷村、安基、杏塘等为重点,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动邹区生态环境整治提升,建立“12个没有”标准,打响“城市精细化管理百日攻坚战”,加快推进美丽钟楼建设。

市纪委监委强化监督保障推动各项决策部署落实落细。(一)服务保障大局奋力夺取“双胜利”。紧紧围绕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等重大决策部署加强监督、保障落实。持续加强对三大攻坚战、长江大保护、安全生产等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二)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提供纪法保障。督促落实《亲清政商关系正负面清单》等制度,加大对职能部门落实服务支持企业发展措施的监督检查,保障民营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合法权益。(三)专项治理群众反映强烈突出问题。聚焦群众痛点难点焦点,瞄准民生领域的“微腐败”、妨碍惠民政策落实的“绊脚石”,选取3方面5个领域问题,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集中整治工作。(四)狠抓作风建设服务高质量发展专班推进。落细落实专班各项措施,推动“政风热线”、干部日常管理考核、优化政务服务等措施取得明显成效,促使全市党员干部作风有明显提升。

市法院持续优化司法服务护航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一)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新阶段,继续确保防疫审执“两不误”。增强风险意识,继续做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加强研究学习《民法典》、涉疫案件审理各类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不断提升新形势下工作能力。(二)围绕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目标,着力提升服务大局水平。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法院当前破产审判工作的意见》,力争营商环境各项指标得到有效提升;积极发挥“诉讼与非诉讼对接机制+审务进社区、法官进网格”作用,助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加快推进;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推进美丽常州建设的实施意见》,制定相关意见,为建设美丽江苏常州样板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三)紧扣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要求,持之以恒推进正风肃纪。以市委、省院全面巡察为契机,强化干部思想教育,组织开展执行队伍整训、“黑财清底”集中执行行动等活动,提升队伍业务水平。持续加强对审判权执行权运行的廉政风险防控,加大对法官履职用权监督力度。

市检察院充分发挥检察职能服务保障美丽常州建设。(一)聚焦中心大局,精准靶向履职。紧盯市委确定的八项重点任务,围绕三大攻坚战、长江大保护、安全生产等重大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刑事惩治的震慑、警示作用和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检察的保护、促进作用。(二)转变司法理念,优化法治营商环境。持续落实《关于支持企业家创新创业保障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十二条意见》,畅通民营企业法律服务“绿色通道”,依法审慎办理涉企案件。(三)创新检察工作,提升发展成色。积极巩固完善检察转型发展,紧扣办案质效,系统部署推进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检察全面协调充分发展,助力首批“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创建工作。(四)强化党建引领,锻造过硬队伍。认真落实《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加强作风建设,全面开展检察官业绩考评和公务员平时考核。扎实推进检察官进网格工作,下沉一线服务基层群众。

市委组织部“三聚三化”抓好市委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一)聚焦关键,推动选人用人再优化。着眼换届需要,筹备编制《换届工作手册》,做好人选综合研判和人事安排前瞻布局。探索实施“龙城青年人才定岗特选计划”,健全“线上+线下”选人用人全程纪实检查考核体系。刚性落实公务员平时考核办法,全面推广公务员考核管理系统。(二)聚力基础,推动基层党建再深化。持续完善村、社区干部激励机制和专职化管理模式,把好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质量关。实施党建引领促乡村振兴“五大行动”,积极打造“大运河党建文化示范带”和“长江大保护党建示范圈”。出台发展党员工作负面清单,深入开展“党课开讲啦”系列活动。(三)聚集贤能,推动人才支撑再强化。精心编制“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和重点行业领域人才发展专项规划,完善“龙城英才”激励机制政策。编制升级“人才地图2.0版”,探索“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特区”建设。建设江南路演中心上海工作站,建立龙城英才科创苗圃基金,持续健全人才金融支持机制。

天宁区聚焦“三城一镇”不动摇打造美丽常州建设先行区。(一)推动人文老城更加出彩。重点围绕老城厢复兴三年行动计划,统筹实施轨道交通2号线沿线整治、晋陵路改造提升等工程项目,深度打造天宁宝塔、文化宫广场光影秀,加快龙游河综合整治与业态导入,推出一批美丽街区。围绕地铁经济、楼宇经济,进一步优化商务、金融、文化、旅游等业态布局。(二)推动两大新城展现风采。聚焦检验检测、智能驾驶、网络视听等六大集群开展精准招引,提速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和大数据中心省级分院、分中心建设,实施中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产业基地等工程项目。深化片区规划,全力打造生命健康、新型纺织服装两大产业园区,导入正衡中学总部、宝龙商业综合体、菱溪公园等优质公共配套。(三)推动郑陆特色镇大放异彩。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中心城区优质资源与郑陆特色生态禀赋有机融合,全力打造主城区新的拓展空间。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速推进焦溪古镇申遗,实施郑陆幸福康养小镇、舜山小镇等项目,建设农村绿色居住示范区,打造美丽常州天宁样板。

常州经开区加快新“四区”建设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一)打造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实施工业智造“6632”计划,加快培育600亿元先进交通装备产业集群、600亿元功能新材料产业集群、300亿元绿色家居产业集群和200亿元智能电机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层次向中高端迈进。(二)打造产城融合样板区。对标国内一流新城建优10平方公里核心片区,新建商务楼宇100万平方米,加快补齐现代服务业发展短板,塑造好常州融入上海大都市圈东部门户形象。(三)打造生态宜居示范区。坚持走集约、绿色发展之路,持续改善水环境和大气环境质量,大力推进生态绿城建设;深入排查解决突出民生问题,推进城镇全域治理和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四)打造改革创新引领区。全面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推动营商环境最优化、社会治理现代化、运营模式多元化,改革创新指标保持全省开发区前列。

市委宣传部围绕“四新”贯彻落实市委全会精神。(一)围绕新思想,加强理论武装。认真做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学习教育和征订发行工作,组织开展县处级以上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情况检查,推进落实中心组巡学旁听机制,持续抓好“学习强国”各项指标推进工作。(二)围绕新形象,加大宣传力度。围绕老城厢改造、美丽江苏常州样板、龙城夜未央、“六稳”“六保”、工博会、“9.28”科技经贸洽谈会、文明城市建设等重点工作,加大力度全方位宣传推介美丽常州新形象。(三)围绕新标识,打造文化品牌。紧扣名士、红色、工商和市井四大板块,形成《老城厢文脉复兴三年行动计划》。积极筹备推进2020年中国常州国际动漫艺术周,做好江苏动漫大奖、动画电影创意征集展、江苏首届游戏论坛等重点活动推进,不断提升常州文化标识品牌度。(四)围绕新成效,抓好文明创建。对二季度测评涉及到的问题整改情况开展“回头看”,推进各类实地测评点位对标达标;认真落实《常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广泛开展《市民文明手册》宣传。

市委政法委多措并举为美丽常州建设贡献政法力量。(一)充分运用网格化机制,筑牢疫情防控“铜墙铁壁”。扎实推进网格化集成改革,运用“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机制,慎终如始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二)推进“十项机制”落地,护航高质量发展。重点落实政法机关服务保障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十项机制”,强化统筹协调、跟踪督办、督促检查,助推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三)发挥“四项机制”作用,全力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发挥风险研判、决策风险评估、风险防控协同、风险防控责任“四项机制”作用,紧盯疫情引发的次生灾害和涉军、涉众群体、信访老户,分级分类落实稳控措施。(四)加快市域治理现代化步伐,赋能美丽常州建设。坚持“五城同创”“五化并进”,全力争创首批“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助力美丽常州建设。坚持科技支撑,全力打造市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城市智慧脑、网格智能针“一心两智”模式,努力形成“常州样板”。

市民政局“三个高质量”推动民生保障事业发展。(一)紧扣脱贫攻坚,推动基本民生保障高质量。出台精准兜底保障、防止返贫致贫行动方案,完善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畅通由“急诊救助”转向专项救助的“摆渡通道”,全面推行社会救助镇(街道)“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形成有序衔接的大救助体系。(二)深化综合改革,推动优质养老服务高质量。落实国家居家和社区养老试点实施方案要求,持续出台一批扶持政策,扎实推进2000户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3000人康复辅具租赁等民生实事,完成7个街镇级养老服务综合体建设,办好9.28“康养+”产业推介会。(三)坚持创新牵引,推动城乡社区治理高质量。协同推进以“三岗十八级”为核心的城乡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完成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建设任务,打造“和美家园”微项目品牌。创新“党建+社会组织”工作,推进“慈善超市”二期项目,实施包含120个项目的“一起来·益起来”项目。

市城管局高站位谋划城市管理高质量推进美丽常州建设。(一)着眼精细管理,全面提升市容市貌管理水平。围绕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加快推进系列重点工程建设,打造富有城市特色的高品质道路。持续推进市容专项整治,重点组织对楼顶字等户外广告设施、各类废弃报刊亭、电话亭等进行集中清理。(二)突出垃圾治理,全面提升环卫管理水平。有序推进公厕改造、餐厨废弃物综合处置工程扩建项目等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和治理,全面完成撤除城市道路临街垃圾桶专项工作。(三)打造智慧城管,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高标准完成住建部平台建设试点工作,推进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一期(智慧城管)项目实施;加大长效管理考核力度,实现城乡区域全覆盖。(四)强化效能建设,全面提升行政执法水平。加快推进重点领域立法制规工作,加强城市管理服务“一张网”建设,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执法专业队伍建设,将律师驻队与法律人才工作室有机结合,培养专业律师团队。

市商务局全力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推动商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一)全力以赴稳外资。聚焦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编制产业招商地图,大力推动不见面“云招商”。全面提升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积极争取外资企业增资扩股,深耕本地发展。(二)千方百计保外贸。精准落实外贸领域各项扶持政策,帮助企业有效拓展市场。发挥好各级出口基地作用,提升企业出口竞争力。积极帮助引导外贸企业拓展国内市场,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三)多管齐下促消费。落实好国家、省市促消费政策,加快高品位步行街、高品质农贸市场建设,打造“食美常州”、直播电商、夜间消费、地摊经济等消费新增长点,多渠道扩大消费供给,推动消费提档升级。(四)精益求精扩开放。深度融入“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鼓励和引导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稳步“走出去”。进一步扩大机场、水港口岸功能,不断完善口岸大通关体系,持续提升口岸对开放型经济的支撑作用。

 
主办单位名称:常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B座22层 邮编:213022 电话:0519-85681183 传真:0519-85681234 网站地图
总流量计: 今日流量统计: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68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