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民生之本,幸福之基。2018年,常州市卫生计生委全面推进健康常州建设,加快综合医改,推进优质医疗,扩大公共卫生服务,优化医疗服务模式,为“种好幸福树、建好明星城”,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建设“强富美高”新常州提供健康养分。全市人均期望寿命稳步提高,健康服务水平位于全省前列。
一是扩大公卫服务。我市2018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补助经费提高到72元,面向全体城乡居民免费提供14类55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覆盖居民生命健康全过程、全周期。全市89个预防接种门诊免费为0-6岁儿童提供免疫规划一类疫苗预防接种,启用入托入学预防接种证查验与疫苗补种平台,实施计划免疫蓝天工程,将流动儿童纳入我市免费预防接种范围。实施儿童口腔筛查、窝沟封闭,有效预防儿童口腔疾病和龋齿发生。通过实施妇女“两癌”筛查,实现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在全市55个社区设置275个饮用水在线监测点,保障了饮用水卫生安全。
二是普及健康生活。倡导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和“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开展“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体重、健康骨骼、健康口腔)行动及中医养生系列活动。推进中医馆建设,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均建有中医科。利用《健康周刊》栏目、“健康常州”微信,“郝大夫在线”网络论坛等服务平台,深化健康理念,传播健康知识,向市民提供健康讲座、健康义诊、健康咨询等1056场次,健康素养网上评估学习覆盖38万余人次,发放《中医养生保健知识手册》10万余册。积极开展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健康单位建设,建成江苏省健康镇(街道)8个、健康村(社区)62个、健康单位58个,持续创造整洁有序、健康宜居的环境。
三是优化医疗服务。改善医疗服务环境设施,市妇幼保健院、市一院钟楼院区和武进人民医院综合病房投入使用,市中医医院急诊病房综合楼建设逐步推进,新建、改扩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计35家,新创成省示范卫生院、村卫生室24个。建立市区两级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危重新生儿救治等五大综合救治中心,为病人开辟绿色通道,提供一体化综合救治服务,120急救车与医院保持实时同步对接抢救,大大提高了抢救的成功率。各大医院开展多学科诊疗服务,对肿瘤、疑难杂症疾病等患者提供个性化、综合诊疗服务。开展日间手术,扩大病种范围,设置日间病房,大大提高了诊疗速度。
四是推进分级诊疗。持续推进医联体建设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努力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出台《常州市紧密型、专科共建型医疗联合体建设考核标准(试行)》,制定《医疗联合体双向转诊信息化管理实施方案》,明确双向转诊指征、信息化转诊程序、转诊台帐等内容,医保支付向医联体倾斜。全市建成10个区域型、85个专科共建型、12个紧密型医联体。继续发挥“常医专科联盟”作用,有效提升疑难重症救治能力。下沉医疗专家、管理骨干、业务人员等各类人才500名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升工程。制定了家庭医生签约基本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和健康管理3类服务包,坚持量质并举,签而有约,全市一般人群和重点人群签约率分别达35%、75%以上,为城乡居民中的“三无”“五保”“低保”“重点优抚”“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无固定收入重度残疾人”和“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等七类特殊人群实施免费签约,覆盖9.1万余人。
五是关爱计生家庭。加大对计划生育家庭的扶助力度,保障落实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各项政策。全市发放计划生育奖扶特扶金共计1.7亿元,惠及人群达14.56万人;发放持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退休的企业职工一次性奖励金1.9亿元,惠及人群达5.36万人;发放独生子女费647.7万元,惠及人群达33.9万人。推进中国计生协特殊家庭帮扶模式探索项目,新建“春晖家园”8家、生育关怀帮扶基地10家,帮扶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妥善解决他们的生活照料、养老保障、精神慰藉等问题。开展流动人口“把健康带回家”主题宣传年活动,积极为流动人口提供健康和维权服务。免费避孕药具进医院和进校园实现全覆盖。
六是实施智慧医疗。出台《常州市“互联网+”智慧健康信息化发展规划》。全面推进实名制就诊,委属8家医院全部实现“就诊一卡通、医疗一账通”,已发行居民健康卡31.8万、开户123.8万,实名就诊率达80%左右,提供自助挂号、缴费、诊间支付等服务,获得“2018中国政府信息化管理创新奖”。建设信息化支撑的区域影像、检验、消毒供应等集约化诊断中心20余个,实现“同城同质同认”。全面推广“掌上计生”APP应用,网上办理生育证6000余人。推进“一中心多园区”的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与产业园建设试点,建设常州健康医疗大数据存储、展示、研究和产业孵化四大中心,已吸引一批知名企业和科研院所签约入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