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9年末,常州市6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93.79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4.4%,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常州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全市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等特点明显。2020年,“优化养老服务”再次通过市人大票决成为市政府十件民生实事之一,充分体现了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和老年人之所需。市民政局将办好民生实事项目作为首要任务,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着力完善政策体系、严格责任分解考核、强化统筹联动协同,紧扣民生实事4项任务指标落地落实,统筹疫情防控和养老工作,确保实事办好、好事办实,推动全市养老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
目前,全市城乡标准化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占比达到80%和47%,2020年我们为超过12万名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务料理、精神慰藉等居家上门服务,为2177户困难老人家庭居室进行适老化改造,同时还为3100人提供康复辅具社区租赁服务。
一、着力托底保障,擦亮基本养老服务高质量“底色”。围绕“为2000户困难老人家庭居室进行适老化改造”和“为全市10万名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务料理、精神慰藉等居家上门服务”目标,加快推进基本养老服务均等化、便捷化。一是托底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出台适老化改造实施意见,对适老化改造对象、内容和工作流程等进行了规范。按“一户一案”对低保、失能、失独、高龄、特困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主要集中在室内无障碍改造、如厕洗澡安全改造和居家环境的改善等。以健康养老产品展示中心的“适老化改造体验馆”为窗口,以智慧养老、适老化改造管理等信息系统为支撑,为老年人提供菜单式、差异化的适老化改造服务,引导专业企业和团队参与,强化全流程监管。2020年累计改造2177户,受到群众广泛好评。这里我举个例子,家住钟楼区北港街道运河花苑71岁的陈砚娟,1995年因车祸导致右腿高位截肢。夫妻两人靠失地农民保险金以及微薄的退休工资生活。家中的卫生间,之前使用的是一只老式的浴缸,随着年龄增大,陈砚娟夫妇觉得充满诸多不便。通过这次适老化改造,陈砚娟家的浴缸被拆除了,改成淋浴房,在淋浴房里面,安装了助浴椅和助浴扶手,卫生间门口还安装了一个换鞋凳,阳台上生锈的晾衣架也换成了电动晾衣架,入户门换成了智能门锁,整个改造大概花了半个月的时间。这样的案例并非个例,适老化改造受到老年群众的欢迎和认可。二是保障老年人基本养老服务。2020年1月26日至4月6日,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全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集中服务暂停,为确保服务不停歇,我们从2020年2月17日起协调各服务单位为全市老年人提供线上关爱、防疫宣传以及助餐、家政、理发等刚需服务,累计上门服务1.34万人次。着力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出台了居家养老援助服务实施意见,印发服务手册和指导性目录,在原5类援助服务对象基础上,扩面为80-89周岁老年人提供居家上门服务。同时整合“三社资源”,开展“党建引领公益 益事一起来”项目,实施为老等公益服务项目100余个。截至目前,已为超过12万名老年人提供居家上门服务。三是提升养老服务质量。2020年,我们以养老机构等级评定为抓手,持续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推进农村敬老院“双改造双提升”工程,目前全市养老机构117家,机构床位2.5万余张,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63%。成立了养老等社会服务机构安全生产整治专班,组织开展了多轮“拉网式”排查整改。
二、着力夯实载体,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高质量“成色”。围绕“标准化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城乡覆盖率分别达80%和47%”目标,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增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基础地位。一是注重改革试点牵引。获批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试点工作纳入市委深改委年度工作要点。市政府出台了试点实施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明确了6大类18项重点改革目标,从政策创制、设施布局、医养教融合、人才培养、康养产业等方面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全面补齐短板、扩面提质。二是强化专项资金保障。试点争取到中央财政支持2100余万元用于居家养老。市级财政和福彩公益金投入近3000万元用于支持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和购买服务,激发各类服务主体活力,促进居家养老运行社会化、实体化进程。三是加强服务设施建设。2020年全市共新增标准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64个;其中有14家为集日间照料、助餐、助浴、康复护理等服务功能于一体的镇(街道)级居家养老服务综合体。此外,全市建有331个社区老年助餐点,切实提升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载体的设施功能。
三、着力激活市场,调好养老服务业发展高质量“气色”。围绕“为3000人提供康复辅具社区租赁服务”目标,深入推进国家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综合创新试点和国家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服务试点工作,加大对养老服务市场的引导、培育和扶持。一是完善康复辅助器具租赁服务网络。不断完善1个服务指导中心和10个社区租赁点组成的“1+10”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服务网络,提供包括手摇护理床、防褥疮床垫、助行器、淋浴凳等14类97种康复辅助器具的租赁服务,签约服务达3100人。探索制定康复辅具租赁服务标准、产品准入标准、产品清洗标准等,规范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水平。二是促进养老服务市场。落实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各项扶持政策,培育了369集团、幸福天年、江苏默元、江苏枝秀等一批本地养老服务品牌,引入了杭州椿熙堂、南京安康通、福康通、悦心等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在常州连锁发展,联手上海百仁堂、逸仙人寿堂、宜兴九如城、无锡净慧养老等专业养老机构开展公建民营,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三是提升产业集聚平台。充分发挥集聚区和展示中心等平台集聚资源要素的作用,举办第8届“康养+”产业推介会,现场300多家品牌企业、1万余种健康养老产品参展,康复辅具护理保险、适老化改造、为老养老服务公益创投、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等4类15个项目签约,涉及金额近1.6亿元。同时线上线下联动开展辅器具推广应用“科普宣传周”活动,通过开展“直播带货”等形式,继续深化康养常州品牌建设。把握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机遇,获批长三角区域养老一体化首批试点城市,亮相上海老博会,积极与上海长宁区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