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实事是一场大考,年初百姓“出题”,年末政府“答卷”。2020年,钟楼区确定了增加学位资源供给、改善医疗卫生条件、老旧小区改造等十大民生实事项目,件件关乎民生,项项惠及百姓。这一年,钟楼区始终坚持民生优先,聚焦民生大事、落实关键小事,扎实推进民生实事项目有序开展。目前,钟楼区十大民生实事项目已全面完成,老小区焕然一新、教育高地逐步形成、医疗服务能力增强,给百姓交上了一份满意的民生“答卷”。
优质教育
集团化办学100%覆盖
2020年下半年,常州市钟楼外国语学校正式启用,该校为九年一贯制非营利性民办学校,位于龙江路高架与运河交汇处,紧邻皇粮浜湿地公园,占地约107亩,现有一年级、二年级、七年级3个年级800余名学生。
钟楼外国语学校是皇粮浜片区开办的第一所学校。皇粮浜片区正倾力打造“未来教育港”,根据常住人口测算,将配套建设2所幼儿园、1所公办小学、1所公办初中,同时开办1所民办九年一贯制学校。除了已经投用的钟楼外国语学校外,其余学校将陆续开工建设。该片区将引入鸣珂巷幼儿教育集团、刘海粟美术幼儿教育集团、觅渡教育集团、常州市教科院附属中学教育集团等优质教育资源,努力做到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
为全力建设“家门口的精彩学校”,2020年,钟楼区全面推进集团化办学,在原“3366”集团化办学的基础上组建和调整教育集团,实施“889”优质教育工程布局战略,即成立8个学前教育集团、8个小学教育集团、9个初中教育集团。目前,钟楼区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到100%,形成了“一体化+特色”的集团联盟发展机制,促进了全区各所中学、小学、幼儿园抱团发展,努力实现基础教育普惠、公平、优质、均衡。
针对教育资源短缺等问题,钟楼区2020年完成学校新建、改扩建项目12个,加速推进资源布局,增加学位资源供给。其中,钟楼外国语学校等3个工程项目交付使用,钟楼区第二实验小学新建项目主体完工,常州市有光实验学校新建项目启动验收,西林实验学校中学部改扩建、皇粮浜地块幼儿园等7所学校项目开工建设。全年,钟楼区新增初中学位1620个、小学学位3840个、学前教育学位450个,共5910个。
医疗卫生
打通看病“最后一公里”
创建商业保险支持下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机制,荣获江苏省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创新单位;医企共建,家庭医生工作室开进了全国百强企业“西电常变”;西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点定时开展公交“医”小时服务,进一步拓展了签约服务内涵;点击荷花池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微信小程序预约,就能实现家庭医生上门送药……
2020年,钟楼区家庭医生服务工作创新服务模式、拓展服务内涵,喜讯不断、成果丰硕。成绩来自于基础夯实、整体布局、按需建设,家医服务密度再提升。全区建成37家家庭医生工作室,全人群签约率达35.15%;做实老年人、孕产妇、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签约服务,签约率达76.7%;七大类特殊人群应签尽签,签约率达90.2%。继续落实离退休老干部签约工作,目前已完成签约128人,高层次人才签约34人。
一场来势汹汹的疫情,让“智慧医疗”进入了大众视野。钟楼区率先试点江苏省基层卫生信息化提档升级工程,以电子健康档案信息为主轴,涵盖基层卫生数据网络,实现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信息化。积极组织协调,促进建立全省统一的服务、管理和应用标准规范,提升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标准化程度,落实医疗收费电子票据和“银医通”项目。
从“病有所医”到“病有良医”,钟楼区医疗服务能力全面增强,医疗卫生条件切实改善。2020年,钟楼区公共卫生中心项目启动建设,投资3.97亿元,占地面积23991平方米;新闸街道医疗康复工程主体完工,正在进行装修;永红中心、南大街中心、荷花池中心完成提升改造;邹区镇卫生院改扩建工程开工建设,预计投入9100万元,总建筑面积约10500平方米,设床位70张。
城市更新
老城厢焕发新活力
老旧小区改造是一项造福人民群众的重要民生工程。为改善居民居住条件,2020年,钟楼区积极推进18个老旧小区整治,目前已完成勤业四村(南区)、杨柳巷、硝皮尖(西上园)、白云新村等7个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根据《常州市钟楼区老旧小区改造专项规划》,2025年底前,钟楼将实现全区90个老旧小区改造全覆盖。
而在清潭新村、花园新村、白云新村和龙船浜小区,分布着52幢大板房、2048户居民,建筑面积合计13万㎡,因年久失修,安全隐患十分突出。作为民生工程、安全工程,大板房治理不仅能改善百姓居住环境,更是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契机。自11月1日起,钟楼区全面推进大板房专项整治,对2048户居民集中安置、彻底解危,仅一个月就完成签约99.5%,体现钟楼速度,获得央视点赞。
2020年,钟楼区大力开展城市精细化管理百日攻坚行动,逐项落实“12个没有”标准,解决了一批城市顽疾,打造了一批治理样板,城市精细化管理取得新成效。白云南路等32条样板路崭新亮相,高架两侧、中吴大道、轨道交通2号线沿线环境整治,为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贡献钟楼力量。
生态环境
绿色成为钟楼底色
一批水利整治工程启动实施,昔日的黑臭河变清了;“生态绿城”建设持续推进,“家门口”的绿地增多了;安基美丽乡村盛大开园,钟楼乡村的风景更美了。如今,漫步钟楼各处,满目皆绿意、处处是风景,一幅生态宜居家园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2020年,钟楼区水利工程总投资约3000万元,完成白家浜泵站、三八河节制闸、西涵洞河水环境提升、通济河岸坡整治等多项工程,后塘河(月季路—茶花路)段整治已启动,预计明年汛前完工。各项水利综合工程的实施,大大提升了河道的“颜值”,邹区镇转盘沟河、岳西河从脏乱差小村塘、黑臭断头浜变身成为河畅水清、碧波荡漾的“五好河道”,钟楼区河长制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为了让市民出门见绿、移步见景,钟楼区还持续推进“生态绿城”建设,家门口的“口袋公园”正在成为现实。今年,陶家村绿地二期、新运河生态廊道安基段、会馆浜小游园等14个绿化项目完工,新增公共绿地47公顷,新增生态廊道10.5公里。在大运河南岸滨河绿地,“古运河玉兰森林廊道”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未来,这绵延10公里的古运河南岸将种满美丽的玉兰花。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今年以来,钟楼区全力以赴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大气、水体、土壤等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PM2.5平均浓度下降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均居全市前列。同时,严把环保审批关口,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强化环境质量监测,着力保障钟楼环境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