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市水利局共有两项工作列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内容,分别为“五好河道”建设,北市河、西市河、锁桥河河道底泥处理及生态修复项目。
一、“五好河道”建设
(一)基本概况。“五好河道”建设为12项民生实事项目第7项“城市河道水质提升工程”内容,计划建设20条城乡“五好河道”。
(二)主要做法。建设五好河道,是全面落实中央乡村振兴战略和省委省政府生态河湖行动计划等重大决策部署的创新举措。为推进2020年“五好河道”建设,市河长办成立专项工作组,通过前期调研、邀请专家、召开座谈等方式,科学制定、完善方案,修订“评定管理办法”和“评价指南”,明确申报、评定、管理和监督等具体要求。在申报过程中,各地各部门守土有责,市河长办、水利局与生态环境局、住建局、农业农村局等职能部门精诚合作,河道管理单位规范自评,区河长办严格初评,专家组对照《评价赋分表》逐项赋分,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展开。2020年,各地申报27条,最终20条被评为市“五好河道”,通过率为90.1%。
(三)工作成效。据统计,在2020年创建中,20条“五好河道”沿线共建设截污泵站19座、管网106.47公里,拆除违建89处5865平方米,清杂228.69万平方米,整治驳岸49.40公里、排污口62个,清淤93.76万方,共计消除Ⅴ类水质河道6条、劣Ⅴ类水质河道2条,20条河道水质全部达到Ⅳ类以上,并落实长效管护人员76名,河道水环境明显改善,增强了周边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目前,常州市已将“五好河道”建设补助经费纳入市级财政预算,对评定的“五好河道”进行以奖代补50万元,以市级资金引导带动地方加大对河长制工作和“五好河道”建设投入。同时加强已建“五好河道”的监管,督促各地加强日常巡查、设施维护、河道保洁等长效管护工作,现场树立标牌标识,接受社会监督。并积极组织开展“我家门前那条河”图文征集、“河美常州”摄影大赛,扩大公众参与度,营造公众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北市河、西市河、锁桥河河道底泥处理及生态修复
(一)基本概况。北市河、西市河、锁桥河河道底泥处理及生态修复为12项民生实事项目第7项“城市河道水质提升工程”内容,概算投资580万元。北市河位于天宁区,北起关河,南至东市河,沿途流经实验初级中学、椿庭桥、红梅公园,全长2120米,水面积约32000平方米;西市河、锁桥河位于钟楼区,西市河北起关河,南至老大运河,流经第二中学、江南商场,全长1270米,水面积约16700平方米;锁桥河连接老大运河与西市河,全长720米,水面积约9200平方米。
3条河道穿过居民生活区、商业区,受内外污染源影响,河道水体能见度较低,感官较差;河道淤泥有机质含量较高;水体溶解氧浓度较低,自净能力较差,河道内食物链断裂,水生态系统濒于结构失衡。
(二)建设内容。项目于2020年9月初进场实施,11月底完工,进入自检、维护阶段。工程建设主要包括内外污染源控制、水质提升、水生态修复等内容,并在河道增设曝气装置、拦污帘、生态浮岛。对北市河采用生态修复船、底质改良剂处理底泥;西市河、锁桥河通过抽吸泵、土工袋清理悬浮底泥,同时配用食品级微生物特效菌降解底泥。在项目的整个实施过程中,市水利局高度重视进展情况,主要领导现场督查,要求建设方一方面要按照实施方案加快推进,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水生态的构建,持续优化方案,为面上其他河道的生态治理提供经验。在工期安排上,切实兼顾河道防汛与生态修复需求,确保汛期安全;在运营维护上,考虑水环境治理长期性,适当顺延维护期时间,通过第三方民意调研,强化治理成果与项目付款有效衔接,确保治理效果与群众满意度有机统一。
(三)治理成效。3条河道经过修复治理,水体感官得到了改善、清澈度显著提高、水质得到提升。水体呈清、透、亮的感观效果,水生植物群落丰富美观。另外,通过曝气装置持续为水体大量增加溶解氧,进一步提高水质指标,逐步构建水下生态系统,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下一步,市水利局还将组织管护方深化做好检测、验收、优化提升工作;主动与地方街道、建设等相关部门沟通联系,以期实现条块联动,长效治理,配合老城厢沿河项目提升,实现河流生态环境与城市建设的协调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