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注重工业遗产项目的培育和利用推广,截至目前,常州市国家工业遗产数量居全省第一。
一是着力科学定位。对我市现有18个工业遗产项目和工业博物馆进行深度调研,邀请国家、省、市专家对大运河沿线工业遗产实地调研5次、情况梳理5次,“一对一”辅导3次,提出各项目与工业、文化、旅游、档案、文物保护融合发展方案,形成博物馆、景观公园、物业开发、创意园区4大发展模式。
二是着力活化利用。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保护优先、合理利用,动态传承、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挖掘老厂房、老住宅、老物件现代价值,打造出运河五号、大明厂、戚机厂等15个工业旅游特色品牌。如运河五号截至10月底累计接待游客68万人次,街区管理公司实现营收820万元。戚机厂建成占地2700平方的大运河工业遗产展览馆,用于展示常州工业发展的辉宏历史。
三着力宣传推广。今年在各工业遗产项目点举办研讨、论坛、科普、展览活动13次;与常州市各类文化节、艺术节、体育比赛等活动联动联办,形成常州运河工业文旅体验周、钟情运河•创意五号等30余个具有常州地域特色的工业遗产品牌活动,吸引广大市民、大中院校学生和企业员工约3000万人次参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