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市民政局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目标,落实市委市政府目标任务,特别是为民办实事工程,交出了更有温度的民生答卷。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养老服务供给优质均衡。深入实施幸福康养工程,聚资源、强保障、提品质,推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融合发展的养老服务体系日益健全和完善。
1、强化政策创制。将养老服务放入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中,打好政策“组合拳”,以市政府名义制定出台了《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 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实施意见》,并配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级评定标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标准”“老年人能力评估标准”等系列文件,对养老服务提出了纲领性要求。
2、优化设施布局。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以《常州市养老设施空间布局规划》落地为引领,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养老设施体系。全市建有养老机构109家,25914张养老床位,千名老人床位数达到51.37张;其中,社会力量运营的养老床位数占比达到67.98%;建有15家护理院,护理型床位数14848张,占比57.29%。以市政协主席会议集体督办提案的办理为抓手,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新建日间照料中心11个,全市共有32个,建成嵌入式“健康小屋”23个。
3、狠抓服务提升。全面开展养老院质量提升专项行动,并结合“双随机一公开”联合检查、全市消防大检查、液化气整治“明厨亮灶”等专项行动,推动全市养老机构设施改造和设备添置类指标合格率达到80%以上,115条基础性指标的合格率达到100%。加强从业人员职业能力建设,组织规范化培训、等级培训、护理员培训等3198人次。全市标准化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城乡覆盖率分别达69.3%和41.9%,培育了悦心养老等3家品牌性连锁养老服务机构,推进养老服务实体化运行。福彩公益金投入500万,采用公开集中招标分标段实施的方式,为高龄、失能、半失能老人及困难老人购买涵盖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文化教育等内容的“养老服务包”,扩大政府购买养老服务老人数5000人,享受政府购买服务的老年人占比达11.6%,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4、彰显常州特色。创新推进全省唯一的国家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创新综合试点,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实施意见》,建立了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承办了民政部改革试点工作培训班,启用了全省首家常州健康养老产品展示中心,创建了常州康养学院、实训基地。成功举办了第六届“康养+”产业推介会,为资本、人才、项目、企业的有效对接打造平台。为900户老年人家庭和1个社区进行了适老化改造,河海街道、钱璟康复2家单位获评全国第二批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
二是基层社会治理共建共享。按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出台了《关于加强城乡社区治理与服务的实施意见》,以 “全要素”网格化工作为依托,全面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持续改善社会治理方式,推动形成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1、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完成了30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提升改造项目,其中有20个列入省级项目。积极推广乡镇(街道)公共服务“一站式”受理平台建设,在天宁试点的基础上,召开现场会要求全市学习推广,目前全市已有50%的乡镇街道完成了公共服务“一站式”平台建设。对智慧社区APP进行了修改完善,与网格化治理APP深度融合、互通共享。截至目前,全市城市、农村和谐社区达标率分别达96.5%、91.5%。
2、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完成村居网改版,与市农工办和市纪委监委三网合一;及时下发《关于做好村、社区政务、村(居)务和服务信息网上公开的通知》,对部分村进行了五务公开检查。与市综治办联合开展“减负增效”回头看工作,梳理汇总落到社区的各类台账和信息系统,为归并集成调整提供依据。与有关部门联合开展了第三届江苏省志愿服务展示交流会、常州市第十一届社区邻里节、诚信物业、美丽家园、文明交通进社区等活动。
3、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指导新北区开展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创新试验区工作,制定三年行动方案,邀民政部专家进行现场指导;推荐钟楼区申报全国社区治理与创新实验区。推荐上报省厅“三社联动”典型单位和观察点,6个单位被确定为“三社联动”典型单位;总结了一批基层社会治理先进典型和经验做法,南大街吊桥路社区工作法获评全国优秀社区工作法。
三是兜底社会保障彰显温度。牢牢把握社会救助的兜底属性,按照“解决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工作要求,以补齐民生短板的实际举措,恪守好民生底线的职责使命。
1、深化医保精准扶贫。“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全部纳入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范围和慈善大病医疗补充保险范围,大病医疗补充保险保障病种由4种增加到30种,医保范围内住院自付部分赔付比例达100%,切实减轻困难群众看病费用负担。
2、抬升兜底保障刻度。城乡低保标准由760元/人·月提至800元/人·月,低保边缘家庭一次生活补贴主城区拟提高到1800元/户,特困老人、残疾人和孤儿养育等困难群体保障标准分别比上年同比提高8%、5%和8%。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常州市支出型贫困家庭生活救助办法(试行)》,系统地将支出型贫困对象纳入救助保障范围。在全省率先启动社会贫困家庭残疾儿童“养护康”一体化服务项目,首期共有来自城区的10名病残儿童参加,由市儿童福利院免费提供为期三个月的集中养育和专业化康复训练。
3、提升社会救助精度。有效开展低保专项治理工作,核对系统、救助管理与“阳光扶贫”三大平台联动运行,12月全市低保户数、人数分别同比减少30.2%、35.3%,低保边缘家庭实施按月动态管理,既应保尽保、又应退尽退。由市民政局和市申请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共同起草的《申请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服务规范》被江苏省标委会确立为江苏省地方标准,并正式发布实施;核对中心获评全省民政标准化示范单位。
4、构建“8+1”大救助格局。建立了“四级联动”的智慧大救助管理服务平台,健全了民政与卫计、教育、房管、人社、总工会、慈善、红十字会等单位的联席工作机制,通过“主动发现—智能研判—分类派单—全程办理—信息入库”的闭环操作模式,初步实现了社会救助的“一门受理、一网通办、智能识别、精准救助、阳光运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