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2006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执行情况和2007年计划安排意见的报告 ——2007年1月22日在常州市第十三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赵建军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的委托,就全市2006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2007年计划安排意见书面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2006年计划执行情况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全市上下解放思想、同心同德、抢抓机遇,积极落实创新举措,促进有效投入,加快城乡建设,突出富民和谐,经济社会保持稳定、快速、协调发展,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市总体上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表一 2006年全市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单位 年度增长 目标 全年完成(预计) 总量 增速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13% 1560 15.2%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亿元 15% 118.9 25.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30% 951.6 23.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4% 515.8 16.2% 实际到账外资 亿美元 25% 12.5 71.1% 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20% 104.4 25.3% 指标名称 单位 年度增长 目标 全年完成(预计) 总量 增速 其中:出口总额 亿美元 20% 78.9 28.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12%以上 16649 14.1% 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 10%以上 8000以上 14%以上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 吨标准煤 下降4% 1.027 下降4%以上 城镇登记失业率 % 4% 3.44%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 103% 101.8%
表二 2006年全市全面小康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单位 标准值 2006年 全年预计 一、经济发展(4项)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元 ≥24000 37000 2、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92 96.2 3、城市化水平 % 55 62 4、城镇登记失业率 % <5 3.44 二、生活水平(6项) 5、居民收入 (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16000 16649 (2)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 8000 8000以上 6、居民住房 (1)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 m2 30 30.2 (2)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 m2 40 56.6 7、居民出行 (1)农村行政村通灰黑公路(或航道)比重 % 100 100 (2)城镇人均拥有道路面积 m2 12 18 8、居民信息化普及程度 (1)百户家庭电话拥有量(含移动电话) 部 200 262.7 (2)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 台 40 41.1 9、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 % 18 13.1 10、恩格尔系数 % <40 36.2 三、社会发展(6项) 11、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 1.5 1.52 12、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 90 101.5 指标名称 单位 标准值 2006年 全年预计 13、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 % 90 100 14、社会保障 (1)城镇劳动保障三大保险各自覆盖率 % 95 96.4 其中:城镇基本养老保险 % 95 97 城镇基本医疗保险 % 95 96.1 城镇失业保险 % 95 96.1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 85 97.8 15、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 % 90 95 16、城乡村(居)民依法自治 (1)城镇社区居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 % 90 99 (2)农村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 % 95 99 四、生态环境(2项) 17、绿化水平 (1)绿化覆盖率(城市) % 40 40.6 (2)森林覆盖率(农村) % 20 18.6 18、环境质量综合指数 分 80 85.6
表三 2006年市重点项目建设情况 项目数 实 施 情 况 总 计 118项 年内完成总投资233亿,完成年度计划的95%,是近几年来重点项目完成情况最好的一年。其中,农林水利项目完成投资5.5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43%;工业项目完成投资48.5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97%;高新技术项目完成投资13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92%;服务业项目完成投资35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97%;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投资118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96%。 建成或基本建成项目 30项 建成常州电厂一期、东京制纲、太平洋电气、“八路八口”绿色通道、红梅公园敞开、水环境整治、出口加工区、横塘河南北枢纽等重点项目。 新开工项目 53项 启动建设铁路重大牵引动力装备产业化、数控加工中心、兆瓦级风机国产化试验基地等重大装备制造业发展项目和城市高架路一期、大剧院、体育会展中心等提升城市功能的重大项目。
(一)认真落实宏观调控政策,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经济增长协调性增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1560亿元,按可比价增长15.2%,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一产、二产、三产增加值分别增长5.1%、16.1%、 15%。效益与速度保持同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预计完成118.9亿元,比上年增长25.2%,规模以上工业预计实现利税230亿元,比上年增长40 %。
努力增加有效投入。认真做好新开工项目清理整顿工作,积极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促进有效投入稳定增长,预计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51.6亿元,比上年增长23.6%。消费较快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完成515.8亿元,比上年增长16.2%。
房地产市场保持稳定。市区商品房平均成交价格比上年上涨 2.9%。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完成12万平方米老小区综合整治,全年提供经济适用房1675套,廉租房451套。 能耗控制取得成效。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1.027 吨标准煤,比上年降低4%以上。全力保障成品油供应,对公交、出租车行业实施了扶持政策;积极协调电力、天然气等资源,确保电力、燃气供应安全。
(二)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产业结构继续调整。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3.8:61:35.2,二、三产业比重上升0.5个百分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发展,77家国家、省、市及辖市区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增长23.8%。加快推进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5.7%,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积极推进50个重大服务业项目建设,商贸、旅游、市场等行业快速发展。
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预计全年协议利用外资3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6%;注册外资实际到账额12.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1.1%;新批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7个,其中近亿或超亿美元项目10个。服务业利用外资比重大幅提升,预计占全市协议外资比重近30%,在实际到账外资中占29.6%。省级以上开发区全部通过国家审核,新批设立新北工业园区。 外贸结构进一步优化。预计全年进出口总额104.4亿美元,增长25.3%,出口总额78.9亿美元,增长28.8%,其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预计分别增长32.7%和49.4%,占全市出口比重达46.3%和13.8%。
(三)加大城市建设力度,综合功能进一步提升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全市城乡建设投资达150亿元左右,积极推进运河南移、扬溧高速常州段、宁常高速常州段建设,长江路、常焦路、常金路和青洋路全线通车,开工建设城市高架道路一期工程。长江常州港货物吞吐量达1600万吨,比上年增长196%;常州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43.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9.1%。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得到加强。完成红梅公园敞开、“八路八口”建设工程,建成市民广场等一批公共绿地和道路景观,年内新增绿地1600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40.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2平方米。积极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对市区23条市河开展了提标、截污、疏淤等工作,开展了沿河化工行业污染物排放专项整治。 城市公用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建成规划展示馆、城北客运站等一批公用设施,中德合作生态湿地污水处理示范工程全面竣工,加快江边污水处理厂一期和横林、横山桥、漕桥等污水处理厂建设。公共交通发展迅速,全年新辟6条公交线路和5个公交 回车场。 (四)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综合改革深入推进 民营经济加速发展。全市新增私营企业8000户,新增注册资本140亿元,私营企业户数、注册资本、个私从业人员已分别超过5万户、700亿元和100万人。新增8只中国名牌产品和4只中国驰名商标。 企业上市积极推进。天合光能、银河电子、三维成套设备3家企业境外上市。黑牡丹、苏常柴、远东股份、常林股份等4家上市公司完成股权分置改革。企事业单位改革继续深化,完成10家国有企业的国有产(股)权转让和4家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制。 农村三大合作继续深入推进。完成264个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改革,农民从股份合作社分得红利超过1亿元;新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7家,入社土地收益明显提高;新成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44家。 (五)加大民生问题解决力度,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养老、医疗分别净增10.4万人、9.8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0.6万人,城镇劳动保障三大保险覆盖率达到96.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7.8%,市级财政资助标准从上年的每人5元提高到每人10元。全市慈善基金总量突破10亿元。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649元,比上年增长14.1%,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8000元,比上年增长14%以上。提高了最低工资和城乡低保标准,市区最低工资标准提高了60元,金坛、溧阳提高了40元;城乡低保标准每人每月提高20元。城乡居民共有2.7万户5.88万人享受到低保保障。
年初确定的10件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部完成。 表四 2006年为民办实事项目完成情况
实 事 完 成 情 况 扩大就业 全市新增城镇就业5.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万人,援助困难人员就业4092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4 %。 建立规范的城乡救助体系 城乡低保标准每人每月提高20元,对3413户困难群众实施了年终一次性救助;全市慈善基金总量突破10亿元,发放慈善救助资金4200多万元。 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水平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达到97.8%,实际参保人数达194.6万人,市、辖市(区)财政补贴标准在原来基础上每人每年再提高了20元。 实施老年关爱工程 33个“关爱工程”项目全部完工,新增床位2296张。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73.2%,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 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 陈渡新苑经济适用房项目一期竣工,青龙景秀世家项目开工建设。全年提供经济适用房1675户,廉租房451户。全市提供公积金贷款21.2亿元。 建设并免费开放“五园一场” 完成红梅公园敞开扩建、新区中心公园敞开改造和蔷薇生态湿地公园、椿桂园和市民广场建设,并对市民免费开放。青枫公园二期项目调整实施。 实施“清水工程” 完成市中心区23条河道的专项整治,市区主要河道水环境明显改善。建立实施了环保巡查、巡测制度和三级监管体系,对沿河180家工业污染源实施了分类整治。 推进市区公交一体化 编制了覆盖市区的公交发展规划;调整和延伸公交线路22条,新辟6条,新增和更新公交车180辆,完成44个行政村通公交车。 减轻城乡居民子女教育负担 市政府已正式转发了市财政局、教育局《常州市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的暂行规定》,从2006年秋学期起,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 继续实施“蓝天计划” 全市77%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弟已顺利进入公办学校就读;市教育局、财政局出台了《常州市民办外来务工子弟学校公用经费补助办法》,民办进城务工人员子弟学校的生均公用经费,按市定标准由市、区两级财政解决。
(六)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 科技创新强力推进。出台了鼓励创新的政策措施,先后组织推进了与中科院、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大所大院大学的全面合作,建立了中科院常州先进制造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成立了南京大学常州高新技术研究院,启动建设常州科教城现代设计制造中心,新增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52%,全市专利申请量达3100件,获授权量1553件。
教育事业加快发展。从2006年秋学期起,免除了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继续实施“蓝天计划”,全市77%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弟顺利进入公办学校就读。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质量和水平持续提高,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5.7%,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01.5%,常州科教城、省常中等建设顺利推进。 卫生、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取得新成绩。加快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全面开展对低保、特困对象实行部分医疗收费减免政策;成功申办第17届省运会;体育会展中心、大剧院、博物馆、规划展示馆等社会事业项目建设积极有序推进。 二、2007年主要预期目标 2007年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年,是我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前进的一年。根据市委十届二次全会对2007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工作部署,建议2007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预期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以上;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以上;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 ——注册外资实际到帐额增长20%以上; ——进出口总额增长20%以上,其中出口增长25%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以上;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以上;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6%以上;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5%以上; ——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80分以上; ——化学需氧量减排4%,二氧化硫含量减排2.7%。 提出上述主要预期指标,主要考虑三点:一是突出速度、质量与效益相统一,把提高经济质量与效益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二是突出约束性指标,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三是突出民生问题,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现对主要预期目标作重点说明: (一)关于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 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确定为15%以上。确定15%以上的目标,既衔接了我市当前与长远发展,也兼顾了发展的需要和可能。 从发展环境来看,实现这一目标是有可能的。今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环境总体有利。世界经济虽然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仍处于较快增长区间,对我市装备制造业等优势的进一步形成和扩大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我国经济正处于较快发展阶段的基本面也比较有利于地区发展。 从发展的支撑因素看,实现这一目标仍需我们做出较大努力。2007年,深入开展“重大项目推进年”活动,加大重大项目的培育、推进、督查力度,继续着力加大有效投入,确保有效投入增长20%以上。加快提升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把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及相应的现代服务业二大产业集群作为引资重点,开展现代服务业境外招商活动。突出抓好创业投资和企业上市工作,拓展融资渠道。进一步推进信息产业的发展,努力壮大软件、动漫、创意产业。 (二)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预期目标 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预期目标确定为达到1.6%以上。这一目标是必须的,也是可行的。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市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必须积极实施五大创新工程,重点推进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当前的关键是在发挥好政府科研投入经费的导向作用、放大效应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并通过创业投资等途径集聚全社会的资金用于创新能力建设。 (三)关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预期目标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预期目标确定为下降4.5%以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预期目标确定为化学需氧量减排4%,二氧化硫含量减排2.7%,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80分以上。这是约束性指标,是硬任务,也是省委、省政府对我市的具体要求。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着力从源头节能减排,尽快形成节约型增长方式。建立健全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细化分解落实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继续抓好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严格投资项目的节能评估和环保审核。全力推进 “六治一绿”工程,继续开展市河整治,着力推进中心城区污染企业搬迁,认真开展对小化工的全面整顿。 (四)关于解决民生问题的预期目标 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城镇登记失业率预期目标确定为控制在4%以内。继续推进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加强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扶持,力争城镇新增就业岗位10万个。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期目标增长12%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预期目标增长10%以上。全面推进“富裕常州”建设,实施增收工程、保障工程、康居工程和惠民工程,促进人民群众收入增长。农民增收仍然是富民的重点和难点,坚持通过发展农村经济、推进“三大合作”、完善惠农政策、加强支农扶贫等手段,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建立起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三、2007年重点建设项目 推进项目建设是促进结构调整,增强发展后劲的有效抓手。为了进一步增强城市功能和发展承载能力,促进产业加快升级,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根据投资规模、投资方向和前期工作进展情况,2007年将着力推进158项市重点项目,预计年内完成总投资318亿元,其中年内竣工项目52项,新开工项目62项,此外还安排了8项前期工作项目。 (一)基础设施,24项 优化综合交通。完成宁常、扬溧高速公路常州段、京杭运河常州市区段改线工程、录安洲通用码头等的建设;开工建设常泰通道连接线、西绕城高速公路汤庄至鸣凰段、录安洲港区化工码头及储罐区等;续建S342等省干线公路建设。 完善城市路网。继续推进城市高架一期工程,建成飞龙东路、西路,东方大道延伸、健身北路延伸等城市道路。 增强城市功能。推进输变电工程、信息基础设施、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完成武进垃圾焚烧发电工程,开工建设两站广场及地下人防综合工程。 美化城市环境。完成市区重要道路景观整治二期工程、青枫公园续建,开工建设青山绿地等景观绿地。 (二)产业发展, 92项 生产基地建设。推进邹区灯具、横林地板家具、天宁电力装备等重要的生产基地建设。 装备制造业发展。实施城市铁路、高速铁路配套系统制造,石油设备、钻井设备制造,数控机床开发,特种电缆生产等装备制造业项目建设。 传统产业提升。推进江东烧碱一期工程、真空制盐、黑牡丹厂区搬迁、亚邦化学、曙光精细化工、晨风高档服装等项目建设。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进天合光能太阳能电池及亿晶光电、顺风光电等太阳能电池封装组件生产,国产化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康泰绿色环保制冷剂以及瑞声光电手机数码镜头、西电超大型变压器等项目建设。 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现代物流、专业市场、旅游开发、软件动漫发展,推进横林地板产业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江苏国际塑化城、凌家塘市场迁建一期等专业市场建设,推进常州高新区综合物流园区、常州保税物流中心(B型)一期等现代物流项目建设,实施西瀛里改造、钟楼盈丰城市广场等城市综合商贸服务广场项目,加快推进常州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建设。 重大电源项目。力争开工建设溧阳抽水蓄能电站。 (三)社会事业,23项 教育项目。继续推进常州科教城、新北职教中心、省常中整体改造等项目建设,完成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新校区建设,开工建设常州技师学院新校区、武进职教中心等项目。 卫生项目。继续实施中医院门诊病房综合楼、武进公共卫生工程项目建设,开工建设常州二院迁建工程、新北人民医院。 文体项目。加快推进常州大剧院、体育会展中心建设。 (四)农林水利,9项 河道整治。推进武南河拓浚、武进孟津河整治等工程。 水利项目。开工建设沙河、大溪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金坛城市防洪及市河开挖工程。 农业产业化项目。继续推进天目湖生态农业示范园建设,推进良种奶牛繁育和无公害乳品生产基地、千万只鸭养殖基地建设。 生态保护。开展天目湖水源区域生态保护工程。 (五)前期工作,8项 做深做实常州电厂二期工程2×60万千瓦燃煤机组、戚电厂二期2×39万千瓦燃煤机组、常州奔牛机场改扩建工程和数字文化产业振兴基地等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