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钟楼应对挑战、负重前行、实干奋进的收获之年。一年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围绕“六稳”、“六保”任务,凝心聚力,迎难而上,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区经济企稳复苏、社会和谐稳定。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0.7亿元,增长8.9%,增幅列全市第一;规模工业产值增长6%,全部工业开票销售增幅列全市第一;实际到账外资2.14亿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继续跑赢经济增长速度。
一年来,我们上下同心,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为确保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信心和动力。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建立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智防智控、闭环管控工作机制,用好“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等做法,排查住户23.2万户、返工返校人员8万余人,实现本地确诊病例全市最少,确诊患者零重症、全治愈。落实常态化防控措施,筑牢“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线,紧盯境外输入、冷链物流和进口货物,做好全流程闭环管控,筑牢人物同防“隔离墙”。千方百计稳增长,出台钟楼惠企10条、支持和促进消费8条等政策措施,累计减税减费减租超14亿元,发放消费券500万元,拉动消费超5亿元,“一条开始复苏的步行街”登上央视新闻联播。在这场抗疫斗争中,全区上下众志成城、团结抗疫,凝聚起坚不可摧的磅礴力量,涌现出梧桐苑社区、马卫芬等一批先进典型,在疫情大考中彰显了钟楼担当。
一年来,我们攻坚克难,持续调结构促转型,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加速集聚。思源电气等7个超10亿元项目开工建设,裕兴薄膜等一批扩产扩能项目竣工投产。工业开票销售首次突破600亿元,“两新一智”主导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0%以上,精研科技、微亿智造连获国家级大赛桂冠。泰富百货、凌家塘市场蝉联服务业五星级企业。常州大数据产业园建成投用,“一园两云多中心”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经开区获评省级大数据产业园。盛德鑫泰、港龙置业成功上市,中英科技顺利过会并注册。持续推动科技创新,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1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52.2%。入选省“双创人才”2名,精研科技王明喜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
一年来,我们勇于攀登,深入推进改革创新,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更加强劲。钟楼经济开发区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明确经开区管辖北港、新闸两个街道。钟楼区高新技术产业园获批成立,明确高新园与邹区镇实行“区政合一”。稳步推进国企改革,新运集团挂牌成立。顺利承接市级事权下放,明晰区、镇(街道)权责,实现“看得见的管得了、管得好”;积极争取市级土地出让收入分配改革红利,土地出让金分成由64%提升至79%,新增存量土地3000亩,为全区发展提供强劲支撑。全面实施清单管理,以“五张清单”抓工作推进,工作效能不断提升。推行企业服务“全程代办制”、“综合查一次”等改革,打响“人人服务、事事周到”营商环境品牌。推进综合考核改革,形成“1+5”综合考核体系,强化督查考核结果运用,每季评比“豹子奖”“蜗牛奖”,树立以实绩论英雄的实干争先导向。
一年来,我们务求实效,全力提升区域能级,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弱项加快补齐。坚持“以我为主、自主规划”理念,建立“十四五”发展规划体系,细化各类详规、交通专规、城市设计。加快推动老城复兴,南市河历史文化街区即将开放,盛宣怀故居保护修缮工作顺利推进,完成大庙弄街区改造征收工作,实施杨柳巷等18个老旧小区改造,推进青果巷等20条道路环境综合整治。全力攻坚大板房治理,2048户居民签约腾房工作已近尾声(仅剩1户),获央视点赞。开展“双百攻坚”,5个征收遗留节点成功扫除;“12个没有”标准逐项落实,白云南路等32条样板路崭新亮相,高架两侧、中吴大道、轨道交通2号线沿线环境显著提升,为常州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贡献力量。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盘活存量建设用地5000余亩,新增建设用地600余亩,获评省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区。推进污染防治攻坚,PM2.5年均浓度下降率全市第一,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同比增加36天。
一年来,我们全力而为,坚持改善民生保障,高质量发展的成果共享更暖人心。全面完成十大民生实事。新增就业17500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高到每人每月300元,第三年龄段被征地农民养老待遇提高到每人每月900元。钟楼外国语等3所学校正式投用,市实验小学等5所学校加快建设,新增学位5910个。新闸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体完工,区公共卫生中心、邹区卫生院改扩建项目开工建设。基层全民健身中心实现全覆盖,形成“秋白”文化惠民服务体系,4名非遗传承人获评全国首批“教授级”乡土人才。区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建成投用,幸福天年纳入省“高品质养老服务标准化”试点。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一年小灶”各项任务,做好危化品安全生产专项巡视巡察工作,推进小化工、物流园区专项整治,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向好。推动区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完善“网格+警格”联动机制,持续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案件数量持续下降,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走在全市前列,平安钟楼、法治钟楼不断深化。重视网络、信息安全,在全市率先实现网络安全三级等级保护。加强社区资源整合,全科社工和社区品牌荣获全市大赛“双第一”,扎实推进村(居)委会换届工作。
一年来,我们从严从实,坚决提高行政效能,高质量发展的作风保障更加坚强。深化党风廉政建设,推进省委巡视反馈问题和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工作。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续整治“四风”问题,深化厉行勤俭节约、制止餐饮浪费。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完善政府决策机制,强化法制审查、专家咨询和公众参与。发挥审计监督作用,规范财政预算执行,落实“过紧日子”要求,一般性支出压减20.5%。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办理人大建议51件、政协提案62件,满意率100%。注重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参政议政作用。重视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加强政府信息公开,畅通区长信箱、政风热线等政民互通渠道,妥善解决一批热点难点民生问题。全面转变作风,通过交任务、压担子,让干部在“双百攻坚”、大板房治理等急难险重工作中接受锤炼,干部队伍精气神大幅提振。
此外,国防动员、双拥优抚、外事、台侨、民族宗教、残联、慈善、红十字、爱国卫生、老龄、妇女儿童、关心下一代等工作取得新进步。
各位代表,2020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为“十三五”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回顾过去的五年,我们紧紧围绕“强富美高”新钟楼建设,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工作主旋律,持之以恒抓项目、抓创新、抓环境,书写了钟楼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地区生产总值跨上700亿台阶,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50亿元,年均增长6.8%,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0.4 : 31 : 68.6。累计实施280个产业类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42.2亿元。工业五星级企业实现零突破,培育细分行业小巨人50家,新增上市企业4家。凌家塘市场、中国灯具城成交额稳居全国同类市场前列。国家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体验验证中心、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东部)中心两大国家级平台相继落户,全域创成省双创示范基地。
城乡建设呈现新面貌。五年新建道路60条、桥梁24座,星港大桥、机场路快速化改造等重大基础设施建成投用,轨道交通2号线全线“轨通”,即将进入地铁时代,城乡综合交通网络进一步优化。完成征收拆迁375万平方米,新建安置房65.2万平方米,安阳里、北郊地块等一批重点征收项目攻坚突破,龙湖天街等一批商务楼宇、城市综合体建成开业。新孟河延伸拓浚钟楼段完成通水,累计投入3亿元完善防洪除涝基础设施。殷村、安基美丽乡村成功揭牌。
环境质量取得新提升。皇粮浜公园、卜弋市民广场等一批公园广场建成开放,新建生态廊道27.3公里,新增公共绿地208公顷。关停退出化工企业47家,淘汰落后产能18.2万吨,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6%以上,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企业绿色制造收获国家级奖项“大满贯”。建设污水管网58.8公里,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1万吨,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设施覆盖率和无害化处理率实现100%。PM2.5浓度较“十二五”末下降4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提升至77%,省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Ⅲ类水标准。
民生幸福交出新答卷。325户建档立卡户全部脱贫,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1%,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超过98%。新建、改扩建学校24所30万平方米,新增学位17000余个,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水平全市领先。市一院钟楼院区、市妇幼保健医院建成投用,新建、提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基层综合性全民健身中心、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新增养老床位859张,完成适老化家庭改造2052户。扫黑除恶深入开展,“七五”普法成效显著,连续17年获评江苏省平安区。
自身建设展示新形象。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活动,建设为民务实清廉政府,“三公”经费支出年均下降18%。双创、消费促进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持续推进依法行政,办理人大建议、政协提案548件,满意率100%。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我们经受住了一系列重大考验,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途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在困难挑战中,稳住了经济基本盘,开创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崭新局面,奠定了新一轮跨越发展的坚实基础。成就取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我们相继获得“中国工业百强区”、“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区”等一批全国性荣誉。这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统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有力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区人民团结奋斗、顽强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个领域的全区人民,向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离退休老同志,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钟楼建设发展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发展质效还不够高,经济总量全市最小,部分指标增速偏缓。重大项目招引不足、带动效应不强。经开区体制机制运行不畅,引领发展的作用不突出。高新园(邹区镇)进步不大、改观不多,对全区经济发展的贡献不足。城市经营有待提升,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还有薄弱环节,城区的品味品质还不高,资源要素集聚还不明显,土地整理收储的力度偏弱,土地开发利用价值还不充分。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全区还有20个城中村、20多条“断头路”、“瓶颈路”,90个老旧小区有待新一轮改造,跨新老运河桥梁数量偏少、联通不畅。历史文化挖掘不深,历史文化资源整合不充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缺乏系统规划,大观楼计划重建十多年未落地,老城厢发展活力不足。对此,我们将直面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努力予以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