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武进区正式发布《常州市武进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区“十四五”《规划纲要》)。
区“十四五”《规划纲要》用六篇二十章,近五万字的篇幅,明确“十四五”时期武进区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发展定位、总体布局、发展目标,展望到2035年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提出一系列支撑性的重大平台、重大工程、重大改革和重大行动,以“12345”(一个方向、两大定位、三大战略、四地目标、五大组团)为脉络统领,为未来五年乃至十五年武进区经济社会发展擘画了一幅壮阔蓝图,是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凝聚各方智慧,承载人民期盼。
高标杆定位发展目标
区“十四五”《规划纲要》紧紧围绕“高质量和一体化”这“一个方向”,按照“生态滨湖区、现代智造城”的“两大定位”要求,通过实施“三大战略”,即以“提升创新能力,打造产业强区”为目标的创新发展战略、以“立足长三角、融入大上海”为主题的融合发展战略、以“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为要求的开放发展战略,进一步巩固优势、补齐短板、筑牢底线,到“十四五”末,实现“七个更加”,即改革开放更加深入,高新技术企业数超2000家,R&D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5%;综合实力更加强劲,地区生产总值在“十三五”末的基础上力争增加1000亿元,上市企业数达70家;开放合作更加全面,不断提高区域合作水平;城乡面貌更加靓丽,城镇污水处理率达95%;生态环境更加优美,林木覆盖率达27%;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1.7%,普惠型幼儿园覆盖率达94%;社会治理更加高效,群众安全感达96%,网格规范达标率达90%。到203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十三五”末的基础上实现翻一番以上,力争达到5万美元以上。
高站位精心谋篇布局
“十四五”时期全区发展布局,将按照“东西联动、南北互融”的总体思路,向东加强与无锡、向西与金坛等地联动发展,高水平建设“两湖”科创长廊的核心区,全力打造贯穿经开区、武高新、科教城、中以园、绿建区、西太湖的科创走廊;向北主动融入常州主城区,打造常州南部副中心;向南积极融入太湖湾科创带,推进苏锡常一体化发展。围绕活力城区组团(湖塘镇、高新区北区、牛塘镇、绿建区)、常州经开组团、高新智造组团(高新区、科教城、中以常州创新园、前黄镇、礼嘉镇、洛阳镇)、滨湖科创组团(西太湖科技产业园、苏澳合作园、嘉泽镇、湟里镇)、太湖文旅组团(雪堰镇、太湖湾)等“五大组团”,努力打造成为城市能级新标杆、产业升级新典范、工业智造新引擎、创新开放新中心、文旅休闲新名片,全面构建各具特色、功能互补、均衡发展的产业协同新格局。
高起点谋定发力方向
区“十四五”《规划纲要》围绕“生态滨湖区、现代智造城”的总体定位,从“四地目标”出发,确定了13项重大战略任务。
1、创新开放高地
——提升科技创新驱动力,加强创新主体培育,支持企业打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牵头组织实施产业目标明确的重大科技、重大产学研合作等项目;壮大创新人才队伍,进一步优化“武进英才计划”政策,创新“引才合伙人”机制;提升创新平台载体,优化公共研发平台,做强创新合作平台,提升科技服务平台。
——构建创新创业源动力,积极推进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融入长三角双创大格局,深度参与建设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盟;构建完善双创生态,完善新型孵化生态链;加强双创文化建设,营造“勇立潮头、宽容失败”的双创氛围。
——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深度融入国内大循环,扩大有效投资,培育消费亮点;持续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引进来”,积极“走出去”,提高外贸质效,提升特色平台;全面推进区域合作,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全面对接公共服务,积极开展对口支援。
——全面坚持深化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营造更一流的投资环境、更便捷的政务环境、更公平的市场环境、更良好的信用环境;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全面激发市场活力。
2、智能制造基地
——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巩固壮大主导产业集群,打造1大高端支柱产业,即高端装备产业;巩固6大新型支撑产业,即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前沿新材料产业、新型电力(新能源)产业、新型医疗器械产业、新型节能环保产业;提升2大传统优势产业,即新型纺织服装产业、绿色精品钢产业。到“十四五”末,形成1000亿级的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绿色精品钢产业集群3个。
——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构建“三区三业三经济”现代服务业发展体系,提升“两业”融合发展水平。“三区”即现代商贸区、休闲文化旅游区、科技创新区;“三业”即生活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新兴服务业;“三经济”即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创意经济。
3、滨湖生态宝地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创建,持续稳固生态保护引领区成果。加强污染防治攻坚,全力打赢升级版蓝天保卫战,全力推进“三水统筹”共治,巩固提升净土保卫战成果成效。实施生态环境修复,加强“两湖”流域水生态修复,加强主干河网水生态修复,加强“小流域”系统治理。
——大力实施绿色低碳发展。加快产业绿色转型,不断优化能源结构,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进工业绿色发展。营造绿色低碳氛围,打造绿色消费新引擎,倡导绿色生活新方式。加强土地资源、水资源节约集约和高效利用,完善固废管理和利用处理。
——继续完善基础设施体系。构建综合交通体系,做好对外“大交通”规划研究,加快建设高效便捷的公路网,打造互联互网的轨道网。构建水利水运体系,着力提升水利综合保障能力,全面提升航道网络通达水平。构建能源保障体系,构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着力打造智慧武进,加快布局5G网络。
4、安居乐业福地
——强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打造现代新城市中心,高质量完成西太湖片区规划和城市设计。提升中心城区品质,优化中心城区形态,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强化城市精细管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创新区镇联动机制,提升镇域承载能力,推进强村富民进程,提升农业产业水平,加快推进农村改革。
——创造幸福美好新生活。稳步提升民生福祉水平,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社会救助力度。完善优质均衡教育体系,科学布局教育资源,公益普惠发展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特色多样发展普通高中,转型升级发展职业教育。完善高效便捷健康体系,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多元养老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健康武进建设。
——始终坚持文化自信。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深入推进文明城市建设,全域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提升公众科学素质。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完善文化服务体系,推进群众文化生活,塑造武进文化标识。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升级,做好文艺精品创作,实现文旅深度融合。
——推进区域治理现代化。积极探索社会治理创新,优化提升网格化集成管理,全面深化政法领域改革,着力提升乡村善治水平。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区,坚持全面依法行政,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打造更高水平平安武进,全面防范化解矛盾风险,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