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这是我国实行新一轮对外开放的宏大战略。我们应该看到,“一带一路”也并不好“走”。国际上不必说,仅从国内自身来讲,从企业到政府,还没有完全准备好,是仓促应战?还是背水一战!
从我市情况来看,融合“一带一路”战略,主要还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企业的顾虑。顾虑有三点:(1)风险控制。常州企业“走出去”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风险的控制,涉及到当地政局的稳定,此外还有安全风险、文化风险、经济风险、法律风险等等,对于许多企业来讲,这是一个大挑战。常州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抗风险的能力较弱,再加上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大环境也不是很理想,求稳仍然是常州企业的首要选择。(2)资金不足。企业在“一带一路”投资的资金来源中,大部分主要依靠自有资金。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渠道少,成为制约民营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一个瓶颈,造成企业“走出去”的底气不足。(3)文化碰撞。常州企业“走出去”的不仅是技术和产品,还有文化上的碰撞,强势的中华文化,发展薄弱的企业文化,国内养成的习惯性思维,缺乏全球性的视野,尤其是国际型人才缺乏,如何建立一个跨国企业,对每个“走出去”的企业来说都是挑战。
二是政府的考虑。主要有两个方面:(1)习惯因素。改革开放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主要处于“引进来”阶段,而在对外直接投资上,“走出去”能力有限,规模一直较低。常州也是同样如此,偏重“引进来”,招商引资一直是每年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看重的是招商引资规模,考核的是引进外资项目,追求的是GDP和利税收入。十六大、十七大的时候,才逐步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放到同等重要的战略层面。(2)地方经济。以前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投资占比一直都比较大,地方政府对把好不容易引进来的外资企业和经济效益好的地方企业“放出去”,存有顾虑。因此,与招商引资“二免三减半”等政策相比,政府引导企业“走出去”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
“一带一路”战略,是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和历史性机遇。常州产业基础雄厚,开放型经济的规模和质量都较高,必须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趋利避害,积极应对,继续走在全国对外开放的前列,打造开放型经济的升级版。在此,我提出以下建议。
(一)在应对措施上,要解放思想,确立开放发展理念,统筹协调,拓展对外开放新格局。一是要成立专门机构,加强职能统筹协调。“走出去”战略除涉及外办、发改委等部门外,还需要统筹财政、金融、商务、通讯、交通等部门,协调其他兄弟省市的工作,对接省里及中央的一些重要部委。一个“领导小组”不足以应对各项事务,应该成立一个类似“招商局”一样的“对外投资”专门机构,条件不足时可以先扶持产业联盟、企业协会等自律团体,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负责“走出去”战略的日常工作,加强统筹协调职能。二是要借助社会服务,开展投资风险评估。首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分类评估,有选择、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合作项目、提升合作水平,减少因文化习俗、法律制度和市场风险等因素造成的投资损失,规避政局动荡等政治风险。可以先打造一两个“一带一路”的成功项目,为“一带一路”的持续推进落实形成示范、注入信心、创造动力、积累经验。三是要切实解放思想,出台鼓励保护政策。虽然国企“走出去”有它的优势,但民企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走出去”具有淡化政府背景、自主投资、市场运作、以盈利为导向等特点,更容易融入到对方经济中去。常州民营企业发展较好,而且一部分民营企业在前期进出口贸易中,具备了一定的国际化运作经验,更容易和沿线国家实施项目对接。现阶段应加大对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政策鼓励、金融支持、项目引导、投资保护等方面的扶持和帮助,把民营企业培育成“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中坚力量。
(二)对具体策略上,既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更要主动出击,把握好每一个机遇。常州中小民营企业较多,技术力量还不够强大,抗风险能力较弱,在这种情况下,单个企业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困难较大。可以采用抱团出去的形式,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一是依托大企业大集团对外投资。加大扶持对外投资上亿规模的大企业,如金坛的金昇集团,或者依托国有大型企业,如中车集团的戚墅堰机车车辆厂,拓展海外投资的同时,依托大企业大集团建设工业园区,吸引常州中小民营企业、配套企业入园,以园区形式获取境外资源,延伸产业链,获取一些比较先进的技术、优质品牌和营销网络等要素,增强国际竞争力。也可以在境外投资设厂,实现产业转移和产能合作。或者承接对外工程和劳务合作,在境外建立商贸城,带动产品、技术走出去。二是依托产业园对外整体克隆。西太湖“中国以色列常州创新园”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宿主。以方拥有先进的科技,而且在创新创业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和经验。可以把“中以常州创新园”作为宿主,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整体克隆一个“中以常州创新园”,以母体携带个体,带动常州本地民营企业向境外发展,成为民营企业向外发展的孵化器。常州西太湖科技产业园规划打造海峡两岸(常州)健康产业合作示范区,通过引进台湾健康产业先进理念和技术,建设西太湖健康产业园区。台湾养生保健产业理念先进、体制健全,其智慧医疗服务得益于台湾领先的通讯技术,技术优势明显。在时机成熟的情况下,台湾旅游养生产业在常州西太湖的投资,将有进一步对外输出技术的可能性,可以结合“一带一路”战略,带动常州本地卫生医疗产业的对外输出。海峡两岸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也符合“习马会”精神,常州应尽快落实示范区建设,并争取得到国家的支持。(作者:台联 胡静 编辑:郑言)